随着自动驾驶和飞行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具身智能正成为汽车行业的新宠,引领着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具身智能,简而言之,是指具备物理形态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类人感知方式理解物理世界,并据此作出行动,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持续积累知识和技能,形成智能,从而主动探索、认识和改变世界。
从产品形态上看,具身智能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还包括轮式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宠物机器人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等。然而,人形机器人因其高度模拟人类的能力,被视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布局。今年以来,国内已有近十家车企涉足具身智能领域,其中包括一些传统车企巨头。不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核心高管离职后,也纷纷投身具身智能创业。
12月26日,广汽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这款全尺寸的轮足人形机器人采用了可变轮足移动结构,能在四轮足和两轮足两种模式下自由切换。四轮足模式下,机器人高度约1.4米,能进行上下楼梯、爬坡、单边越障等操作;两轮足模式下,高度可达1.75米。广汽自2022年起就启动了智能机器人研发,作为其“三维立体交通-地面移动出行-室内外移动”全链条场景的一部分,并选择关键零部件全栈自研,以确保核心技术和成本可控。
特斯拉在具身智能领域也早有布局。2021年的“特斯拉AI Day”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提出了人形机器人项目,并于次年发布了“Optimus”原型机。马斯克设想,未来机器人不仅能用于家庭、做饭、修剪草坪和照顾老人,甚至还能成为人类的伴侣。特斯拉一直在持续改进Optimus机器人的性能,最近一段视频显示,Optimus机器人在没有使用视觉系统的情况下,已能在布满杂草与落叶的斜坡上自如行走,没有摔倒。特斯拉计划今年底开始小批量试产Optimus机器人,最早明年底之前对外销售,未来大规模铺开后,成本有望降至2-3万美元。
在国内,比亚迪、长安、小鹏、上汽、奇瑞等本土车企,以及地平线、速腾聚创等供应链企业,也在纷纷加码具身智能。比亚迪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成立于2022年,已开发完成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长安汽车在广州车展上宣布,计划5年内投入超500亿元,2026年前推出长安飞行汽车产品,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理想汽车CEO李想也表示,理想汽车肯定会做人形机器人,但目前还不是时候。
除了整车厂,今年还涌现了一批智驾高管投身具身智能创业。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地平线前副总裁余轶南等人成立了维他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投身具身智能赛道。原小米汽车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刘方也离职创立了北京阿米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还有文远知行前COO张力、原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陈俊波等人,也选择了投身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AI大模型的进步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据Virtue Market Research数据,2023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约为3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9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2%。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近370亿元,2024-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60%。整车厂发展人形机器人,具有技术互通、资源共享、降低制造成本与加速开发等多重优势。
然而,具身智能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核心技术、成本控制、行业标准规范、落地场景以及供应链完整性和成熟度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难题。算法层面,具身智能仍处于多种路线并存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硬件层面,尽管感知硬件、计算硬件和执行硬件已具备一定成熟度,但针对具身智能行业,仍存在独特挑战。数据层面,高质量的训练数据集对于提升机器人的环境理解能力、智能决策水平以及动作的精准度与流畅性至关重要,但现实世界中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