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科技领域在多个维度上实现了精准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天空到深海,从微观世界到宏大工程,科技工作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幕幕令人瞩目的精准科技新篇章。
在导航技术领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收官,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9月19日,第59颗和第60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将北斗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导航精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据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介绍,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现已达到厘米级,为交通运输、抢险救灾、农业生产等领域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服务。同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也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果,四川、湖北等省份已建成覆盖广泛的北斗地基增强网络,为智能网联汽车、精准农业等领域提供了实时厘米级增强定位服务。
在授时领域,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的敦煌长波授时台的建成并成功试播,是中国授时技术的一大进步。这一系统利用增强型罗兰无线电长波授时技术和光纤授时技术,实现了与卫星导航授时相互独立、相互备份的授时服务。据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张首刚介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技术手段最为完备的国家授时系统,授时精度从毫秒级提升到了百皮秒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原子时校准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自主研发的铯原子喷泉钟被国际计量局认可参与校准国际标准时间。
在海洋探测领域,中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填补了中国星载海洋盐度探测的空白。这颗卫星通过测量海面微波辐射强度,实现了全天时、全天候获取全球海洋盐度准确数据信息。据主被动微波探测仪的负责人刘浩介绍,为了准确捕捉并提取海水辐射亮温,卫星研制团队给卫星配备了一批高精尖载荷,包括综合孔径辐射计和主被动探测仪。这些载荷能够接收到海面微波信号,并实现对辐射亮温的准确测量,从而获取高精度的海洋盐度数据。
在微观世界的精准探测方面,中国散裂中子源也取得了新成就。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两台谱仪设备高分辨中子衍射仪、高压中子衍射仪成功出束,标志着中国散裂中子源的8台合作谱仪建设已基本完成。散裂中子源被誉为“超级显微镜”,能够深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随着二期工程的启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将从一期的100千瓦提高到500千瓦,为前沿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研究平台。
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中国工程科技人员与广大建设者按照工程建设和规划蓝图施工,高度重视科学性和准确性,保障了相关工程的高效、高质量推进。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的施工精度堪称完美,施工人员在距离水面620多米的高空进行钢桁梁吊装,最终误差被控制在毫米级内。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施工方对风的“动向”的精准掌握和对工程精度的极致追求。同时,在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段的施工中,施工方也成功完成了桥梁结构的“空中转体”,实现了与大秦铁路的精准跨越。
这些精准科技的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从导航定位到授时服务,从海洋探测到微观世界的研究,再到重大工程的建设,精准科技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