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步发展,行业内外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地面交通工具上。尽管全固态电池和智能驾驶技术仍在持续探索中,但汽车行业的变革之风已经悄然吹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近年来,广汽集团、理想汽车和长安汽车等国内车企巨头纷纷展现出对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的浓厚兴趣。广汽集团在12月不仅展示了飞行汽车技术,还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这一举动无疑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理想汽车CEO虽然表示“不想造车了”,但并未放弃对人形机器人的探索。长安汽车则与亿航智能达成合作,共同推进飞行汽车的研究。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近期举办的大会上指出,汽车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路上”的是智能汽车,“飞上去”的是飞行汽车和低空产业,“立起来”的则是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这些新兴领域正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新风口。
然而,尽管趋势明显,但现实情况却仍显复杂。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表示,车企涉足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可能更多是为了提高品牌曝光度,从而带动新车销量或吸引更多融资。尽管车企在这些领域拥有先天优势,但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特斯拉早在几年前便推出了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并持续进行性能改进。国内车企如小鹏、奇瑞等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小鹏的AI机器人Iron甚至已经在其工厂内进行了生产实训。同时,飞行汽车领域也迎来了快速发展,吉利控股、小鹏汇天等企业纷纷布局,小鹏汇天更是在中国航展上收获了数千个B端订单。
面对万亿级市场的诱惑,车企们纷纷加快布局新兴赛道的步伐。长安汽车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超过500亿元,用于研发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产品。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和商业化需要克服法规、技术、认知等多方面的门槛。以飞行汽车为例,尽管小鹏汇天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商业化尝试,但仍未能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车企在布局新兴领域时虽然拥有研发能力强、供应链成熟等优势,但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的研发、制造成本高昂,且供应链尚不成熟。从机械、智能等角度来看,造人形机器人的难度极大,需要解决诸多技术难题。因此,张翔认为,车企在这些领域的尝试更多是一种技术跟随,短期内难以实现产品落地或商业化。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车企们对新兴领域的探索并未停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未来这些领域或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保持传统业务竞争力的同时,有效布局新兴领域并实现商业化落地,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