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行业的浩瀚星空中,一股新的潮流正在悄然兴起。众多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大厂的明星员工,而是纷纷踏上了创业的道路,以期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留下自己的足迹。
近期,字节跳动旗下TikTok的算法负责人陈志杰被曝即将离职,他的下一站不是另一家大厂的高管职位,而是AI领域的创业项目。据悉,陈志杰的创业方向聚焦于AI Coding,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代码编写的效率和质量。在加入字节跳动之前,陈志杰已在百度和YY积累了十余年的大厂经验,他的离职无疑为这股创业热潮再添一把火。
陈志杰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在AI领域,越来越多拥有大厂背景的技术领军人物选择亲自下场创业。百川智能、MiniMax、阶跃星辰等企业的创始或联合创始人,都曾是大厂的技术骨干,如今他们已在创业路上各自耕耘,有的已收获颇丰。
AI科学家杨红霞,曾是字节跳动通义大模型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她领导的团队推动了通义千问从百亿到万亿参数规模的飞跃。离职后,杨红霞被传将投身“端侧模型创业”,尽管她最终选择加入高校,但创业团队的筹备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并已获得数千万美元的投资。
百度研究院副院长李平的离职同样引人注目。他创立的Ai Infra公司vecml,致力于构建成本更低、更安全、更准确的AI基础设施,为下一代大模型应用铺路。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李震宇,这位在中国自动驾驶领域举足轻重的技术大牛,也携手华为车BU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共同投身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
这股创业热潮并非仅限于传统大厂的技术人员。一些仍处于探索阶段的独角兽企业,也见证了技术人员的离职创业潮。王慧文光年之外的联合创始人曹越,MiniMax的早期联创宋亚宸,以及月之暗面的多位产品负责人,都选择了离开母公司,踏上创业的新征程。
2024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情况异常火爆。在北京和上海,似乎随处可见怀揣梦想的AI创业者。这股热潮的背后,离不开大模型调用成本降低、AI应用端需求增加以及融资环境宽松三大因素的推动。
算力价格战让大模型的调用成本大幅下降。字节跳动和阿里云相继推出的低价大模型服务,让大模型的应用门槛大大降低。据报道,今年字节和腾讯订购了大量英伟达芯片,未来的大模型调用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在应用层面,随着AI产品用户的不断增加,市场需求也日益旺盛。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高达2.3亿人,巨大的市场缺口急需一批能够将大模型能力和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的企业。
融资环境的宽松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中国大模型独角兽智谱、面壁智能以及阶跃星辰等企业纷纷获得数亿甚至数十亿人民币的融资,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对于技术过硬、前景看好的创业项目,资金似乎不再是难题。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有着天时地利的加持,但创业本身的风险不容忽视。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的创业项目智元机器人,虽然在融资和产品端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这样的成功案例毕竟少数。
不少创业者在经历种种挑战后,最终选择回归大厂。字节跳动大模型研究院的筹备工作就吸引了零一万物技术联创黄文灏的加入。Character.AI的创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也因公司运营和资金挑战而选择回归谷歌。
创业者的回归并非完全因为失败。有时,他们是为了更好地平衡事业与生活,或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无论选择哪条路,这些技术领域的佼佼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在创业的道路上,他们或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更加坚韧和成熟。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来者前行的灯塔和动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相信会有更多的技术人员选择踏上创业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科技传奇。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或许会成为下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或许会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的勇气和决心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尊重。
科技的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而创业者们正是那些敢于探索未知、挑战自我的人。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精彩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