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汽车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行业内部出现了显著的分化趋势。这一年,对于汽车从业者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车企之间的强弱对比愈发鲜明,自主品牌崛起,而部分合资品牌则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场行业洗牌中,业绩突出的车企纷纷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扩充研发团队,抢占电动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领域的高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经营不善的车企则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以降低运营成本,寻求生存之道。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0家整车企业因市场压力或财务状况恶化而裁员,受影响员工人数超过4万,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车企在裁员处理上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外资和合资品牌在裁员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更高的规范性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会提前通知员工,并给予相对优厚的补偿方案。而国内部分车企则多采用“N+1”的补偿标准,裁员通知往往较为突然,给员工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一些经营困境中的企业,如爱驰、天际、高合等,甚至出现了拖欠员工薪资和赔偿款的情况。
在这场裁员风暴中,研发部门成为了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薪资成本高、项目制特性以及企业技术战略调整等原因,研发人员成为了裁员的首批目标。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实力雄厚的车企在裁员的同时,积极招募研发人才,尤其是在电动化、智能化等关键领域。这种“削减冗余、加码重点”的策略,在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车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比亚迪今年以来启动了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计划,仅郑州地区就招聘了近4.5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78%。比亚迪的研发团队规模已突破11万人,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600亿元。在智能驾驶领域,比亚迪更是拥有超过4000人的专业团队,其中软件工程师占比高达75%。为了快速补强智能化短板,比亚迪还成立了感知实验室、AI超算中心和端到端大模型相关团队。
吉利汽车同样在积极招募研发人才,其最新发布的社招和校招岗位中,智能化职位占据了相当比例。吉利还启动了G-Top人才计划,涵盖航空航天、芯片开发、智能驾驶等天地化一体领域,旨在培养未来汽车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除了传统车企外,一些新兴车企也在积极招募研发人才。岚图汽车近期在全国范围内释放了800多个岗位,其中智驾、智舱领域开发岗位占比超过80%。广汽、小鹏等车企也开始布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并大量招聘相关专业人才。
随着车企跨界布局新赛道,人才需求持续扩大。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将从2024年的22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370亿元。这些新赛道不仅为车企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对于非头部车企而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变革,他们更需要聚焦核心业务,集中人才力量,在某一细分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