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华尔街日报》相关报道,中国汽车产业在采用国产芯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国产芯片的使用比例已攀升至大约15%。这一数据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在供应链本土化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尽管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所使用的国产芯片主要集中在低阶通用型产品上,与高端汽车芯片相比尚存在差距,但业内专家对此持乐观态度。有高层指出,尽管高端芯片领域仍有待突破,但中国汽车产业的国产化进程已展现出不可忽视的潜力。
国际商业策略公司(IBS)CEO琼斯(Handel Jones)强调,中国的竞争力不容小觑。他认为,要在中国汽车市场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设计和制造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产品。这一观点凸显了中国市场对全球芯片制造商的重要战略地位。
近期,多家国际芯片大厂纷纷采取行动,加强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意法半导体宣布将与中国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华虹集团合作,计划在中国本土生产40nm MCU。恩智浦也透露,他们正在寻找服务中国客户的新方式,并考虑在中国建立供应链。而德国芯片大厂英飞凌则表示,他们正在将商品级产品的生产本地化,以保持与中国买家的紧密联系。
这些国际芯片制造商的举动,不仅是为了满足中国汽车产业对国产化的需求,也是为了维护自身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和利益。通过将部分半导体产品的生产交给中国本土的晶圆代工厂,这些公司能够更贴近中国客户,提供更为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厂商对国产芯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更倾向于采购本土制造的芯片,这不仅可以确保供应的稳定性,还可以与中国芯片设计公司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响应迅速,还乐于根据客户需求生产定制化产品。
瑞银(UBS)研究员在2023年对比亚迪畅销电动车“海豹”的拆解分析中发现,该车型的全部功率半导体均由中国供应商制造。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国产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