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实体零售业的收购大戏拉开帷幕,德弘资本紧随其后,大手笔接掌大润发,这一动作紧随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的步伐。
2024年1月1日晚,阿里巴巴宣布其子公司New 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协议,将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的价格,出售其所持有的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在过去的一年中,这家曾风光无限的零售巨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整个2024财年净亏损超过16亿元。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超市行业或许正迎来一次凤凰涅槃的机会。
当前,本土超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超市Top100企业的销售规模降至8680亿元,同比下降7.3%;门店总数减少至2.38万个,同比下降16.2%;其中,有56家企业的销售额出现下滑。
进入2024年,形势并未好转,反而更加严峻。永辉超市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45.49亿元,同比下滑12.14%,净亏损0.78亿元;家家悦营收141.27亿元,同比增长1.78%,但净利润同比下降9.72%;中百集团营收24.2亿元,同比下降15.83%,净亏损1.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10.15%;国光连锁营收20.47亿元,同比增长12.74%,但净利润同比下降30.26%。
在巨大的压力下,不少企业被迫寻求外部援助。2023年1月,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将10%的股份出售给湘潭市国资委,湘潭市国资委成为步步高的实际控制人。同年12月,红旗连锁实控人曹世如及其子曹曾俊将6.91%的股份转让给四川商投,并放弃剩余20.72%股份的表决权。
与内资超市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超市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山姆2022年在中国的销售额约660亿元,2023年增长28%至843亿元,截至2024年11月中,销售额已达到906亿元,有望2024年突破千亿大关。会员数从2017年的100万个飙升至2024年的550万个,续费率高达80%。Costco自2019年8月在上海开出中国大陆第一家门店以来,2024年明显加快了扩张速度,1月12日,Costco华南首家门店在深圳开业,并计划在2025年在北京和青岛分别开设新店。
德国连锁超市巨头奥乐齐在中国的表现同样亮眼,202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3.3%,门店数同比增加56.3%。此前,奥乐齐的门店全部位于上海,但现已将业务拓展至苏州、无锡等地,谋求在长三角地区的更大发展。
内资与外资超市的命运分野,揭示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市场依然存在巨大潜力;二是只要方向正确,本土超市同样有机会崛起。
外资超市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其高品质、低价格的经营策略。奥乐齐中国门店的SKU控制在2000个以内,山姆和Costco则在3000-4000个之间,远低于传统商超动辄数万的SKU数量。精简SKU不仅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采购成本,还能减少运维成本。以奥乐齐为例,人力成本仅占销售额的4%左右,而普通超市这一比例通常为10%-16%。
外资超市还通过提高自营品牌占比,减少中间商赚差价,进一步压缩成本。Costco、山姆的自有品牌占比在20%到40%之间,奥乐齐更是高达90%。这些成本优势叠加在一起,使得外资超市能够提供低价优质的产品。
以山姆为例,公司前期会进行深度的用户调查和消费者需求研究,以产品经理的视角进行选品,联合头部供应商共同优化和设计产品。借助全球化的供应链和采购优势,山姆能够将产品品质、成本和价格做到最优。奥乐齐在产品打造上同样注重细节,结合本地需求推出差异性商品。
面对外资超市的强势表现,中国本土超市也在积极寻求变革。胖东来作为中国超市行业的佼佼者,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胖东来通过推动自营体系建设、规模化压价以及将利润分配给员工等方式,实现了有效的降本提质。今年以来,永辉超市、步步高等头部企业均在接受胖东来的调改,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电商行业竞争格局的发散和流量红利的消退,线上渠道相较于线下市场的优势正在边际减弱。如果线下商超能够做到兼顾品质与价格,势必大有可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永辉超市有望成为挑战外资超市的有力竞争者。作为“中国超市之王”,永辉拥有现成的渠道、基础设施和行业know-how。同时,名创优品的成功经验也可为永辉提供借鉴和赋能。
中国超市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危机中蕴含着新的生机。在借鉴外资超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土超市正逐步走向成熟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