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领域近年来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回望过去,智能驾驶尚未涉足高精地图,无需依赖网络,没有城市间的激烈竞争,激光雷达也还未成为标配,全国范围内的自动驾驶更是遥不可及,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概念更是无从谈起。那时的我们,作为智能驾驶行业的一员,如同其他行业的工程师一样,遵循着既定的顶层设计,一步步添砖加瓦。
然而,自2020年起,智能驾驶领域迎来了疯狂扩张的时期,各大团队纷纷加入,资本涌入,人才流动频繁。随着自动驾驶技术逐渐走向量产,一系列复杂的工程问题也随之而来,包括感知、规划、测试、平台、仿真、系统、安全等,每个团队都为了自身的扩张找到了充分的理由。
“我们即将量产,任务会越来越多,为了提高效率,必须招聘。”这成为了当时行业的普遍共识。
一时间,自动驾驶领域的预算飙升,猎头公司推波助澜,从一线城市到新兴城市,无论优秀还是普通,只要能出活的工程师都搭上了这趟发展的快车。甚至出现了工程师化名跳槽,以其他公司名义签订合同、缴纳社保的现象,竞业协议变得泛滥且形同虚设。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场招聘热潮在2024年突然遭遇了行业的急剧切换,原本的招聘优势瞬间变成了负担。
人工智能的Scaling Law开始显现其威力,马斯克凭借海量的路试数据,成功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自动化问题解决。尽管2023年时,端到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还备受质疑,但到了2024年,端到端技术已成为最先进的技术,被视为未来的希望。这种变化之快,让行业内外都感到难以理解。
在这场技术切换中,行动效率极高的理想AD团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上一轮自动驾驶疯狂扩张期中最为谨慎的团队。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不禁让人深思。
随着技术切换浪潮的到来,过去的投入很可能成为沉没成本。自动驾驶行业对算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小鹏提出了自动驾驶的竞争是云端的竞争,小米也不甘落后,给出了巨大的算力储备。而曾经处于行业金字塔顶端的RoboTaxi公司们,面对端到端趋势,却陷入了纠结。
他们既无法跟上车辆量级和算力的要求,又无法忽视行业的这一趋势;既认为端到端技术无法达到L4级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要求,又不得不面对人工智能领域的Scaling Law这一共识。过去“小而美的团队,用精致的算法将自动驾驶推向世界”的愿景,似乎已成往事。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小马智行等团队开始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发现,端到端的模仿学习存在局限性,无法超越人类。因此,他们需要采用更接近强化学习的方法论,让RoboTaxi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需要通过建造交互式的世界模型,让算法在其中进行虚拟交互式学习,这与蔚来NIOIN提出的NSim理念不谋而合。
虽然这条路并不简单,但却是无法回避的选择。因为无论哪种模型,在真实世界中的学习都是受限的,必须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学习和进化。因此,虚拟仿真技术成为了各家团队的重点关注对象,3D重建、世界模型、Gaussian Splatting等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