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这家曾经因财务造假而风雨飘摇的企业,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卷土重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瑞幸咖啡的门店数量已达到21410家,而在年初,其联合创始人郭谨一曾透露门店数量已超过22000家,并拥有超过3亿客户和7985万的月活跃用户。
回望2020年,瑞幸自曝财务造假,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当时,瑞幸拥有4500家门店,但动荡之中,三分之二被迫关闭。然而,四年间,瑞幸不仅恢复了元气,更实现了门店数量的激增,其中一万家门店是在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间新开张的。
郭谨一将瑞幸的复苏归因于对速度的坚持和对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的看好。他指出,尽管中国每人每年平均咖啡消费量仅为10杯,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00-200杯,但中国咖啡市场已进入快车道,未来十年的增长潜力巨大。
这一观点得到了数据的支持。《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杯数从2016年的9杯增长至2023年的16.7杯,尽管与世界主要咖啡消费国仍存在差距,但增长趋势明显。
瑞幸的快速增长不仅体现在门店数量的增加上,更反映在营收的飙升上。从2020年至2023年,瑞幸咖啡的营收从40.3亿元增长至249.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已达248.6亿元,同比增长39.4%,预计全年营收将超过300亿元。
营收的增长得益于瑞幸在产品和营销上的不断创新。近年来,瑞幸频繁推出新品和联名活动,用密集的攻势迅速洗掉了市场对于“瑞幸暴雷”的记忆。同时,瑞幸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和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2022年,瑞幸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11.6亿元,2023年更是增长至30.3亿元。
然而,瑞幸的快速增长并非没有挑战。密集开店的策略带来了成本的压力,今年1月,瑞幸曾遭遇亏损。但郭谨一认为,这些调整是战略层面的必要步骤,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从亏损中恢复并实现盈利。
在供应链一端,瑞幸的影响力同样显著。它采购了中国进口咖啡豆的40%,瑞士进口咖啡机的49%,以及在国内椰奶、橙汁ToB市场的分销体量都在50%以上。这些数据显示出瑞幸在咖啡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瑞幸的商业模式以星巴克为“假想敌”,通过数字化管理降低房租和人工成本,以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吸引消费者。这一模式的壁垒在于速度,瑞幸因此得以迅速扩张至两万家门店,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然而,瑞幸并非没有竞争对手。库迪咖啡同样以万店规模紧随其后,双方在产品、选址、售价和营销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库迪的全联营模式使其能够迅速拓展规模,对瑞幸构成威胁。
面对竞争,郭谨一保持冷静。他认为互联网生意的本质是赢家通吃,而线下生意的本质是百花齐放。库迪的存在对瑞幸而言是一种刺激,促使瑞幸不断创新和进步。
除了国内市场,瑞幸还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目前,瑞幸已在新加坡开出47家直营门店,并计划以品牌授权模式拓展东南亚其他国家市场。未来,瑞幸还计划进入美国市场,与星巴克等本土品牌展开竞争。
对于出海计划,郭谨一保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认为中国咖啡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待挖掘,而海外市场则是一个需要精心布局和打磨的市场。瑞幸需要在成本控制、客户体验和产品创新上做得更好,才能在海外市场中立足。
在中国市场,瑞幸与星巴克的竞争仍在继续。尽管瑞幸在收入和门店数量上已取得优势,但星巴克仍在努力恢复增长并探索新的市场机会。双方都在瞄准中国庞大的咖啡消费市场,争夺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咖啡消费习惯的逐渐普及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瑞幸和星巴克等咖啡品牌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