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会上流传着一则令人担忧的消息:有未成年人仅需支付低廉的4元费用,就能轻松规避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这一现象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自2021年9月1日起,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其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旨在通过实名认证,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内容和功能,预防他们沉迷其中。然而,防沉迷系统并非无懈可击,一些隐蔽的渠道和服务正在为未成年人绕过这一屏障提供便利。例如,有商家提供游戏账号的买卖和租赁服务,更有游戏代练公司组织未成年人接单,代替其他玩家完成游戏任务,这无疑加剧了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沉迷问题。
据统计,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接近2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如何有效防止他们沉迷网络游戏,保护其身心健康,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和网信部门等应加强对相关黑灰产业的监管力度,制定并执行具体的监管措施,严厉打击那些从事“破解防沉迷”和“绕过未成年人模式”等违法业务的机构和平台。同时,互联网平台及游戏企业也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不断优化升级防沉迷系统,增强其识别和防范绕过能力,还应采取更加有效的验证手段,如语音认证和不定期的人脸弹窗验证,确保“人证合一”,真正实现实名认证的目的。
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责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举办宣教活动,帮助未成年人认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娱乐观念,提高对互联网世界的辨别能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监护人,更应履行好监护职责,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多安排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增加亲子互动时间,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在堵住防沉迷系统漏洞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探索和优化互联网未成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提供他们感兴趣的、适合各年龄段的个性化内容服务。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既满足未成年人的合理上网需求,又有效防止他们沉迷其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