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界正步入一个群雄逐鹿的新纪元,英伟达在这场科技盛宴中无疑是那颗最为耀眼的明星。英伟达CEO黄仁勋自信满满地表示,市场对英伟达显卡的需求空前高涨,每个人都渴望成为首批拥有者,且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
然而,科技巨头们对英伟达的依赖与不满并存。为了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这些巨头纷纷采取自研芯片、外部定制芯片以及扶持大模型代理人的策略。微软在2024年11月推出了专为内部业务设计的数据处理器Azure Boost DPU,亚马逊则宣布将在2025年量产新一代AI训练芯片Trainium 3。谷歌的TPU项目更是声势浩大,并在2025年初从微软挖来了处理器业务高管。
为了加速芯片研发进程,科技巨头们纷纷寻找定制芯片开发商。博通公司宣布,谷歌、字节、meta三大客户在定制芯片上的年投入可能达到600至900亿美元。另一家芯片定制公司Marvell则与亚马逊签订了一项为期五年的芯片定制开发订单。
芯片的成功离不开应用场景,有大模型愿意使用芯片才是关键。谷歌凭借自身大模型可以内部消化,而微软和亚马逊则通过投资大模型公司来抢占市场。微软重金投资OpenAI,亚马逊则大力投资Anthropic。OpenAI加速了微软产品的AI化进程,而Anthropic则计划使用数十万枚亚马逊自研芯片为亚马逊芯片自研的成功保驾护航。
面对甲方即将变为对手,以及替代者的不断发力,英伟达并未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主动出击,向云业务扩展。黄仁勋表示,英伟达将通过发展自身的云服务及人工智能软件业务(DGX Cloud和NVIDIA AI Enterprise)来挤入云服务提供商的行列,并期待未来能达到1500亿美元的规模。这一举措无疑展现了英伟达对云业务市场的野心。
在汽车芯片领域,英伟达与高通、英特尔Mobileye的较量也颇为激烈。而特斯拉则凭借自研芯片和FSD系统,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特斯拉的AI体系不仅限于自研芯片和FSD,还包括Dojo超级计算机、超算集群Cortex以及人形机器人Optimus。马斯克的AI版图还在不断扩张,他成立了专门的人工智能公司X.AI,英伟达也是其战略投资人之一。
当特斯拉使用自研Dojo训练大模型效果不佳时,马斯克不得不向英伟达采购产品。2024年9月,由10万颗英伟达H100构成的超级人工智能训练集群Colossus正式上线。马斯克还亲自与黄仁勋联系,预定了更多英伟达产品,以助力X.AI与谷歌、OpenAI等竞争对手抗衡。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英伟达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英伟达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推出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专用紧凑型计算机Jetson Thor,从而打造一个涵盖AI模型训练软件、模拟环境、芯片硬件的全栈解决方案。英伟达还与微软、OpenAI等公司一起投资了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 AI,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来推动其发展。
尽管微软和OpenAI时常携手出现,但双方的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据报道,双方在今年10月启动了新一轮谈判,涉及微软的股权比例、微软作为OpenAI云服务独家供应商的地位以及微软是否继续拿走OpenAI 20%的收入等问题。随着OpenAI希望推动公司向商业盈利转型,双方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
美国科技巨头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他们既相互挖人、竞争,又不得不进行合作。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资金和技术投入的需求越来越大,小公司难以在基建属性的硬件、架构、大模型等方面取得突破。因此,科技巨头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将更加激烈,共同推动AI浪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