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监管层正积极探讨如何为“耐心资本”保险资金进一步入市扫清障碍,并致力于完善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此举旨在鼓励保险资金在遵循合规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更加积极地在权益市场发挥作用。
2024年,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的代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监管层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壮大保险资金规模,并鼓励其增加对权益市场的配置。
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一向行事低调的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新的“举牌潮”。据统计,2024年内至少有8家保险机构进行了20次举牌,举牌次数和涉及上市公司的数量均达到了近四年的新高。
然而,在资本市场活跃的背后,保险资金的配置策略却显得颇为谨慎。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达到了32.15万亿元,其中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和长期股权投资的配置比例分别为7.26%、5.54%和7.55%。
具体到上市险企,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和中国人民保险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分别为24.1%、15.8%、15.8%、24.7%和19.7%。尽管配置比例有所不同,但均显示出险企在权益市场上的谨慎态度。
业内人士指出,根据各公司总资产和偿付能力充足率所对应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测算,保险资金在权益市场的加仓空间大致可达万亿元规模。然而,保险资金之所以表现得如此谨慎,并非因为缺乏投资意愿。
一位寿险公司投资业务负责人表示:“保险资金是负债资金,必须持续投资以实现增值。这是保险资金的刚性要求。加之今年政策的大力引导,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的动作加速是必然趋势。”
然而,险资增配权益市场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保险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的波动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偿付能力的硬约束条件下,如何平衡这一问题成为保险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
多位保险行业高管坦言,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加大险企的财务波动性。为了降低这种波动性,业内人士建议优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FVOCI)的金融资产认定标准。
自2023年1月1日起,上市保险公司开始全面应用新会计准则。这一变革不仅有利于保险业稳健运行,回归保险保障本源,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上市险企利润表波动性的加大。
具体来看,新金融工具准则下,股票投资的计量方式有两种。计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科目后,市值变动将直接确认为投资收益,导致净利润波动明显放大。而计入FVOCI科目后,虽然市值变动和买卖价差不计入投资收益,但决策一旦做出便不可撤销,处置时的买卖价差只能计入留存收益。
这一处理方式使得保险公司在市场波动时能够及时反映在报表上,提高了利润的即时性。然而,也带来了险企利润表波动性的增加。例如,2024年三季度末A股短期大幅上涨时,上市险企的利润报表迅速改观。
为了降低财务波动性,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优化FVOCI的认定标准。根据新准则要求,并非所有金融工具都可以被指定为FVOCI权益资产。因此,保险公司需要识别可以被指定为FVOCI的权益资产规模,并分析这些资产的收益特征。
同时,业内还期待放宽权益法核算标准。目前,险企在上市公司持股超过5%并派驻董事后,可以视为对该公司施加重大影响,从而将投资计入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这有助于保险公司兼顾权益投资和利润表稳定性。
然而,现实中险企往往难以获得大银行的董事席位。因此,业内人士建议未来相关监管部门能适当放宽标准,如持股3%以上或获得监事席位也能按照权益法核算,这将有利于险资加大入市步伐。
新准则的实施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对财务报告的直接影响外,还涉及公司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运营管理、预算考核和税务规划等各个方面。因此,险企自身也需要夯实经营基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王国军表示:“保险公司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把每年庞大的保费收入转化为支持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和保障国计民生的力量。”
多位寿险业人士指出,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陆续采用,保险公司面临经营账本重塑的挑战。特别是在资产端长端利率下行和权益市场持续波动的背景下,保险公司资产端显著承压。
保险投资端的困境只是险企经营压力的冰山一角。背后更核心的矛盾实际上是保险负债端的压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降低负债端的成本。
例如,可以实施有时间限制的保证利率,允许保险公司在期满后重新定价,并赋予客户取消权。多位寿险业人士建议,险资的壮大需要险企在经营上一步步奠定根基,只有不断积累未分配盈余、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才能在未来逐步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