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中国车市再度被“价格战”的阴霾笼罩。自2024年年初,比亚迪率先发起降价攻势以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便愈演愈烈,直至年末也未有丝毫停歇的迹象。豪华品牌宝马在价格波动中反复调整策略,而车企们也不得不向供应商施加压力以降低成本,几乎所有车企都被卷入其中。
随着2025年的钟声敲响,“价格战”的哨声也随之再次响起。尽管国家和地方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已于2024年12月31日到期,但车企们的促销热情并未因此减退,反而掀起了一场更为激烈的“兜底”和“续补”大战。比亚迪、特斯拉、长安、吉利、奇瑞等传统与新势力车企,以及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合资车企,均在过去一周内推出了新的促销政策,包括限时降价、现金红包、国补地补兜底等,优惠幅度大多超过万元。
这场“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从开年即超30家品牌“组团式”入局便可窥一斑。自主品牌选择自掏腰包,推出“以旧换新”限时兜底措施,以吸引消费者下单,稳定1月份销量,营造2025年的“开门红”。而合资品牌则更加直接,通过价格直降的方式吸引消费者,降价幅度多在3万至6万元以上,部分豪华品牌车型甚至降价15万元左右。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千万辆大关,新能源渗透率连续多月超过50%,终端市场“金九银十”期间车企订单全线飘红,旺季过后市场热度依旧不减。然而,随着补贴政策的到期,车市本应进入一段平稳缓冲期,但面对春节前的购车高峰,车企们选择提前发力,以缓解消费者因错过补贴而产生的观望情绪。
在这场“价格战”中,车企们各显神通,推出多样化的促销方案。有的通过“0息”金融优惠方案、新春权益加码等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此刻下订该品牌车型的“值”;有的则直接推出现金红包、保险补贴等优惠,甚至赠送高端手机等礼品。这些优惠大多限制在今年1月份以内,车企们希望以此抓住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加速上量,弥补春节假期市场的销售空白期。
然而,“价格战”的背后,是车企们面临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车企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另一方面,频繁的价格波动让部分车企利润亮起“红灯”,上下游供应链和汽车经销商也承受巨大压力。但尽管如此,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下,车企们还是选择了继续通过价格竞争来抢夺份额。
在这场“淘汰赛”中,没有一家品牌愿意心甘情愿地让出市场份额。尽管长周期的“价格战”让行业前行充满挑战,但在目前的存量市场中,降价依然是简单且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曾试图通过“减量保价”策略抽身“价格战”的车企,最终也不得不回到降价的原点。
随着部分地区置换补贴政策的“跨年”实施,以及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的酝酿出台,一轮新的车企优惠有望与国家政策同步释放。未来,车市“淘汰赛”将继续上演,“价格战”也将成为常态化命题。车企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低价取量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利润健康增长,并在满足消费者价格诉求的同时坚守安全、品质底线。
面对这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车企们纷纷亮出各自的杀手锏。有的强调技术、品质、品牌和服务的重要性,试图通过长期良性竞争来赢得市场;有的则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配置的同质化,以极致的性价比来吸引消费者。在这场造车“马拉松”中,车企们也在同步开展着新一轮对于市场定价权的争夺。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价格战”无疑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实惠。然而,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价格上“拼刺刀”,在“量与利”之间做出明智的战略决策,仍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