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驾驶(智驾)技术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新车发布中的一大亮点。从经济型小车五菱到豪华品牌BBA,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企业,纷纷将智驾作为重要卖点,这一趋势蔚然成风。
那么,时至今日,国内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究竟取得了哪些进展?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端到端”智能驾驶系统的普及尤为显著。特斯拉在2024年初向全体用户推送了FSD V12版本,标志着“端到端”技术的正式登场。尽管这一概念当时对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但如今已逐渐被市场接受。例如,领克Z10虽然在其自主品牌中较晚推出“端到端”智驾系统,但在实际驾驶中,其规避障碍物的表现已相当自然流畅。
然而,“端到端”技术并非尽善尽美。尽管它代表了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最优解,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领克Z10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压实线、走错车道等问题。这并非车企忽视或不愿解决,而是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局限。部分车企在营销过程中对“端到端”概念的滥用,也导致该技术的含金量被稀释。
在智能驾驶的路线选择上,“纯视觉”方案逐渐崭露头角。过去,“纯视觉”智能驾驶常与特斯拉和不可靠联系在一起。然而,2024年,“纯视觉”方案突然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极越07、乐道L60和小鹏P7+等车型纷纷采用。特别是小鹏P7+,其实际表现已与“摄像头+激光雷达”的主流方案不相上下。
这一趋势反映出智能驾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视觉算法的日益成熟,激光雷达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激光雷达曾因其能直接测量空间向量而备受青睐,但随着算法能力的提升,“算”出来的结果已逐渐逼近甚至超越“量”出来的精度。“摄像头+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方案也面临技术难度和安全风险等问题。
在功能方面,智能驾驶的使用范围已大幅扩展。从最初的有限路段到如今几乎覆盖全国,环岛、掉头等复杂场景也得以攻克。特别是小鹏和华为等企业,更是率先实现了从家门口停车场到公司停车场的“点到点”智能驾驶。这不仅仅是增加了自动找车位、自动泊车等功能,而是基于更强的技术能力,让智能驾驶系统能够自主学习和适应没有导航地图辅助的停车场场景。
在用户体验上,智能驾驶系统也越来越“拟人化”。这一评价标准不仅关乎智能驾驶的驾驶风格是否接近人类,更在于其驾驶表现是否稳定可靠。随着“端到端”大模型架构的普及和海量数据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智能驾驶系统开始展现出专业司机的驾驶风格。例如,小鹏作为国内最早涉足智能驾驶的车企之一,其驾驶风格在自主品牌中尤为成熟可靠。
当然,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对于较晚涉足该领域的企业来说,小问题仍时有发生。例如,在试驾魏牌蓝山和领克Z10时,偶尔会遇到加减速突兀生硬、长时间让行等问题。这些问题将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完全避免失误仍需时日。毕竟,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不断学习和完善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