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CES 2025: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发布AI与计算领域前沿创新

   时间:2025-01-08 18:38:3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消费电子展(CES)上,全球四大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英特尔(Intel)、AMD和高通(Qualcomm)纷纷推出了旨在重塑消费级个人电脑、游戏系统及企业级解决方案性能的新款芯片。从英伟达开创性的基于Blackwell架构的GeForce RTX 50系列图形处理器(GPU),到英特尔专为人工智能(AI)优化的Core Ultra处理器,各大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巩固其在快速变化市场中的地位。

英特尔在CES 2025上展示了其专为商用电脑设计的最新高性能移动处理器——Intel 200V系列。这一系列处理器专为即将逐步淘汰Windows 10支持的企业系统而设计,预计将在2025年及以后推动强劲销售。第二代Core Ultra处理器,即200V系列,旨在执行设备端AI任务,与前代相比,电池续航能力和性能均有所提升。英特尔早在9月便面向消费级个人电脑首次揭示了Core Ultra 200V,此次在企业级市场的亮相进一步凸显了公司面向专业用户推动AI驱动创新的决心。

英伟达在活动期间推出了面向游戏玩家、创作者和开发者的最新一代消费级GPU——GeForce RTX 50系列桌面及笔记本电脑GPU。依托英伟达Blackwell架构、第五代Tensor Cores和第四代RT Cores,GeForce RTX 50系列在AI驱动的渲染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包括神经着色器、数字人类技术、几何体和光照处理。其中,GeForce RTX 5090 GPU作为迄今为止最快的GeForce RTX GPU,拥有920亿个晶体管,每秒可执行超过3,352万亿次AI运算(TOPS),凭借Blackwell架构创新和DLSS 4技术,其性能较GeForce RTX 4090 GPU提升了高达2倍。

英伟达还宣布推出名为Project Digits的个人AI超级计算机。其核心是全新的GB10 Grace Blackwell超级芯片,该芯片具备运行复杂AI模型所需的强大处理能力,同时体积小巧,可置于桌面上并通过标准电源插座供电(以往这种处理能力需要更大、更耗电的系统)。这款桌面级系统能够处理参数高达2000亿的AI模型,起售价为3000美元,外观酷似Mac Mini。

英伟达还展示了其基于全新AGX Thor系统级芯片(SoC)构建的DRIVE Hyperion自动驾驶平台,该平台专为生成式AI模型设计,提供先进的功能安全性和自动驾驶能力。英伟达及其合作伙伴还推出了面向代理AI的AI蓝图,包括PDF转播客以实现高效研究,以及视频搜索和摘要功能,用于分析大量视频和图像,帮助开发者在任何地方构建、测试和运行AI代理。

AMD在CES 2025上展示了其AI和游戏技术的最新进展。公司宣布了一系列新处理器,包括专为AI功能增强的个人电脑设计的Ryzen AI Max,以及Ryzen AI 300和Ryzen AI 200中央处理器(CPU)。同时,AMD还推出了面向游戏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便携式游戏系统的高性能芯片。这些新产品使AMD在与英特尔和高通等新兴AI个人电脑领域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同时也巩固了其在桌面和移动游戏市场的地位。

Ryzen AI Max芯片专为高性能笔记本电脑打造,面向游戏玩家和内容创作者,提供高达128GB的统一内存和一个能够处理高达50TOPS的神经处理单元,彰显了AMD在提供前沿性能方面的承诺。

高通在CES 2025上加大了进军个人电脑市场的力度,推出了面向中端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的全新Snapdragon X芯片。该芯片采用4纳米工艺制造,内置八核CPU,每秒可执行高达45TOPS的运算,展现了其高效处理AI工作负载的能力。Snapdragon X芯片是高通Snapdragon X系列的第四款产品,继Snapdragon X Plus 8核、Snapdragon X Plus和旗舰级Snapdragon X Elite之后推出,将于本月上市。其性能符合微软Copilot+PC计划的要求,能够在设备上直接运行AI应用,如Recall和Click to Do。

AI个人电脑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能够在不完全依赖云计算的情况下处理AI任务。尽管这些设备仍可利用云计算,但在运行如照片编辑和文本摘要等应用时表现出色,这些应用在传统个人电脑上通常需要大量处理能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