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据《中国新能源汽车用车研究报告(2024年版)》披露,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700万辆大关,同比激增超过40%,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多次超过50%的里程碑。
然而,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市场的残酷法则。步入2024年,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相继遭遇困境,成为市场洗牌的亲历者。年初,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高合便陷入财务危机,其创始人丁磊四处奔走寻求援助,但响应者寥寥。同年8月,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被法院裁定进入预重整程序,标志着这一昔日明星品牌步入倒计时阶段。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家备受瞩目的新能源势力——极越,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背后有百度和吉利两大巨头支撑,极越仍宣布暂停运营,品牌负责人夏一平迅速清空社交媒体内容,并宣布进入“无薪留任,离职无偿”的创业2.0阶段。尽管吉利和百度承诺提供兜底支持,但极越的停摆已成事实。
与此同时,威马汽车也未能幸免。上海三中院裁定威马汽车及其多家子公司进行实质合并重整,这一消息在业内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威马近一年来频繁陷入重整困境,员工工资拖欠问题迟迟未解,公司信誉严重受损。市场普遍认为,即便威马能够重组成功,其未来发展也充满不确定性。
这些案例只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淘汰赛中的冰山一角。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从487家锐减至2024年的40多家,超过400家企业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黯然退场。
探究新能源汽车企业大量淘汰的原因,资本退潮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投资者对于该领域的热情逐渐冷却。在缺乏明确盈利前景的情况下,资本纷纷撤离,导致许多新势力品牌陷入资金困境。价格战的不断升级也加剧了市场竞争。2024年初,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大巨头率先打响价格战,比亚迪更是将新能源紧凑型轿车价格拉低至7.98万元,迫使其他新势力品牌不得不跟进降价。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参与降价的车型数量已远超往年。
除了资本和价格战的影响外,技术积累不足也是导致新能源汽车企业淘汰的重要原因。造车尤其是造电车需要高昂的研发费用和市场推广成本,许多新势力品牌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而难以维持运营。缺乏用户基础和市场认可度更是让这些品牌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