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年车企价格战白热化,消费者需警惕“三电”隐性减配陷阱!

   时间:2025-01-09 16:11:3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浪潮的席卷之下,竞争态势愈发激烈,降价成为了车企们争夺市场份额的直观手段。不参与降价似乎就意味着失去话语权,这一观念在行业内已达成共识。

步入2025年,据观察,已有超过40家车企投身到这场“价格战”中。它们大多以新年限时购车活动为噱头,推出形式多样的降价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直接现金优惠、免息贷款、置换补贴,以及赠送权益和积分等,力求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然而,在这场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同时,车辆质量下滑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去年底,某车企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讨论。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要求供应商降低成本已成为车企的常态。

据一位在零部件企业工作多年的员工透露,其所在项目组曾接到车企“降本”的强硬要求,若不接受降价,将面临被替换的风险。在压力下,项目组最终决定将原本使用的40多元一片的车规级芯片更换为稍次的品牌,芯片成本因此减半。

不仅限于芯片,电池领域同样面临着供应商良心的考验。尽管电池的充电技术已从200V升级到800V,技术日益成熟,但据国内某电池厂商工程师透露,电池的连接件质量已大不如前,镀金导体几乎不见踪影,镀锡导体也属难得。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导致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持续的降价战并非明智之举。表面上看,产品的性价比提高了,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车辆。然而,从深层次分析,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不断被压缩。有责任感的企业或许会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而无良企业则可能选择降低材料质量,以次充好。

以一款原价20万元的车为例,如今降价至12至13万元,差价主要来自于内部材料的替换和成本的削减。例如,车辆门板从铝合金材质换成了钢板,悬挂系统的下肢臂从双冲压式改为单冲压式,电机线从铜换为铝,车规级材料被消费级材料取代等。这些变化无疑导致了新车质量的下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消费者或许暂时享受到了降价带来的实惠,但长远来看,车辆质量的下滑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安全。车企们应意识到,降价并非长久之计,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