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激光雷达崛起,全球近九成市场被拿下,未来潜力无限!

   时间:2025-01-09 16:59:1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激光雷达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转折点,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期后,这一领域终于站在了盈亏平衡点的门槛上,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加速发展阶段即将到来。

禾赛科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2月,该公司的激光雷达交付量成功突破10万台大关,并预计2025年的年产能将超过200万台。而在第三季度,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季度总交付量已达到134,208台,同比大幅增长182.9%,单月平均销量约为4.5万台。这一数据对比第三季度,显示出禾赛科技正步入快速放量的爆发期。

同样,速腾聚创的业绩也验证了激光雷达市场的火爆。2024年前三季度,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累计销量达到381,900台,同比增长259.6%。其中,9月的销量约5.91万台,远高于前三季度的平均月度销量,显示出其同样处于加速增长阶段。

激光雷达销量飙升的背后,是其价格的显著下降。根据禾赛科技的出货量和收入数据,其产品的平均单价从2022年第二季度的35,869元/台下降到2024年第三季度的4,023元/台,降幅接近90%。速腾聚创的ADAS激光雷达产品在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的销售均价也下降了近90%。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降价并未牺牲企业利润,而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实现的成本降低。

速腾聚创的产品价格虽然持续下探,但其毛利率水平却持续上升,到2024年已彻底转正,从第一季度的12.3%提升至第三季度的17.5%。禾赛科技也推出了新一代旗舰级360°远距激光雷达OT128,其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核心生产工序所需时间大幅缩短,从而带动成本大幅下降。公司预计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2000万美元的盈利,有望成为全球首家全年盈利的车载激光雷达企业。

激光雷达产业已经越过奇点,相关企业将在规模化降本、产业进程加速和继续规模化降本的良性循环中持续迭代。2024年只是这一加速发展的起点,更大的变革还在后头。

激光雷达产业的潜力无限,两大确定性机遇分别是智能电动车和机器人。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量产激光雷达累计交付量达到100万颗,同比增长两倍。过去,激光雷达仅在高端车上配置,如今已普及到更广泛的车型中。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5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激光雷达渗透率已超过24%,头部新势力品牌的激光雷达平均搭载率更是一度接近60%。由于车企竞争激烈,目前国内市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已下探到售价仅16万元的平民车型。

Robotaxi是另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在政策、技术和运营的推动下,Robotaxi的成本正迅速与网约车成本接近。以第六代百度Apollo无人车颐驰06为例,整车成本相比五代车下降了60%,目前官方价格仅需20万元左右。Robotaxi的规模化量产指日可待,作为标配的激光雷达也将同步受益。据Frost&Sullivan预测,到2030年,中国和美国的ADAS渗透率将分别达到87.9%和69.9%,推动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机器人的潜力同样不可小觑。特斯拉和宇树科技等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突破预示着2025年整个行业将进入量产阶段。马斯克曾预测,到2040年前,世界上将有至少100亿个机器人投入使用。速腾聚创在2025 AI机器人发布会上推出了三款全新数字激光雷达及多款机器人增量零部件,并预计2025年机器人领域的出货量有望突破六位数。

激光雷达产业最早在北美和欧洲起步,涌现出了一批领先的激光雷达制造公司。然而,随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持续投入,外资企业的地位逐渐被禾赛科技、图达通、速腾科技等本土品牌取代。根据YOLE的数据,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中,中国厂商合计占据了88%的份额。

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激光雷达的上游环节可能更具现实意义。激光雷达整机一般由发射模块、扫描模块、接收模块和控制模块组成,这四部分约占整机成本的70%。发射模块的核心系统包括激光器发射器和光学系统,国内企业在光学系统方面具备实力。接收模块的重点是探测器,目前主要由国外企业主导。扫描模块是可以掘金的一个点,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是当前和未来车载激光雷达的主流方案。

控制模块的关键是主控芯片,目前主流供应商是国外企业,但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布局。禾赛科技和速腾科技等国内整机厂商已开始自研芯片,以期取代外购的芯片。未来,国内厂商有望完全拿下主控芯片这一高地。

尽管2024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的规模仅为70亿人民币左右,但根据机构的远期预测,未来这一市场至少还有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量空间。在经济换挡增长期,激光雷达产业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