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近邻”,即将在1月12日迎来与地球本轮会合周期中的最短距离。这将使得公众有机会观赏到近两年以来最为明亮和接近的火星。根据天文数据,这一天,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0.642个天文单位,换算成千米则是9600万千米,其视星等达到了-1.4等,仿佛两颗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进行了亲密的“邂逅”。
对于“最近”的定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普专家王科超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他指出,火星和地球都在围绕太阳公转,它们之间的距离会随着公转周期的变化而时远时近。平均来说,每26个月左右,即约780天,这两颗行星会迎来一次“最接近”的时刻。
然而,由于两者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并且存在倾角,因此每次会合周期中地球与火星的最近距离都会有所不同。王科超表示,这次“最接近”在历次中并不算非常接近。在一个会合周期内,两者的“最近距离”通常在0.38个天文单位到0.67个天文单位之间变化,火星的视星等则在-2.8等到-1.2等之间波动。
每当火星与地球“最接近”的前后一段时间,都是观测火星的绝佳时机。使用高倍率、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观测者可能会看到火星两极上那如同白色“帽子”般的极冠,这些极冠主要由固态二氧化碳组成,其面积在火星的冬季会增大,而在夏季则会缩小。观测者还可能看到火星南北半球因地貌差异而呈现出的明暗对比。
火星与地球“最接近”的时段,也是地球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的“窗口期”。王科超介绍,火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可以超过4亿千米,而最近距离则约为5500万千米。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射探测器,可以显著缩短探测器在地火之间的飞行时间。例如,2020年7月,当地球和火星处于理想位置时,阿联酋、中国和美国分别成功发射了各自的火星探测器。
在每个会合周期中,像火星这样的地外行星与地球“最接近”的时刻通常发生在行星冲日前后。继1月12日火星与地球“相会”后,1月16日将迎来火星冲日。冲日时,火星与太阳的地心视黄经相差180度,即地球、火星和太阳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冲日时火星恰好运行至近日点附近,则称为火星大冲,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天文现象,每15年或17年才会发生一次。火星大冲时,火星与地球的距离更加接近,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优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