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汽车市场迎来了一场意外的转折,结束了近一年的价格战僵局,市场终于显现了回暖的迹象。多家车企近日公布的10月销量数据,成为了这一趋势的有力证明。
比亚迪首次实现了月销量突破50万辆的佳绩,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等大型汽车集团也纷纷刷新了销量纪录。零跑、小米、阿维塔等新势力品牌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这些数据无一不在表明,乘用车市场的消费热情正在迅速升温。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10月份的中国汽车库存预警指数为50.5%,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1个百分点,较9月份也下降了3.5个百分点,达到了近两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一变化对于经销商而言,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正在逐步缓解。
豪华车品牌和主流合资品牌的库存指数在9月份的基础上均有所下降,这反映出车企在应对库存积压和产能销量平衡方面有了更清晰的策略。然而,尽管市场回暖,但经销商的经营状况并未得到显著改善。由于长期的价格战导致新车亏损严重,流动资金紧张和库存积压仍然是经销商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析指出,近两个月国内车市消费显著回暖的原因,除了车企密集推出新车外,还与相关购车政策补贴的推动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9月份就有超过40款新车上市,这种密集的产品攻势有效激发了消费活力。然而,这也可能导致消费者产生观望情绪,毕竟在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迭代升级的速度非常快。
新一轮的“以旧换新”政策也在各地积极推动汽车置换补贴的申请。这些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价格战带来的不确定性,激活了市场活力,但也引发了对于终端消费“补贴依赖症”的担忧。一旦补贴结束,市场能否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即将到来的车市竞争最后阶段,为了稳住销量,大部分车企的折扣力度依然不减。对于经销商而言,尽管库存压力有所减轻,但经营和盈利压力依然巨大。今年以来,由于经营压力巨大和资金链长期承压,已有不少经销商选择退网。因此,在销量回暖之后,如何通过技术产品和终端服务提振消费信心,实现降本增效,成为车企和经销商需要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