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行业的供应链问题再次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先是比亚迪与供应商之间的议价风波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紧接着,有关车企拖欠供应商款项的传闻又甚嚣尘上,使得今年的汽车供应链领域显得格外热闹。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各大车企在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今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高达274天,海马汽车和零跑汽车则分别为205.8天和198.3天。相比之下,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和小米汽车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则明显较短,分别为97.7天、90.3天和89.8天。这一数据不禁让人猜测,近期被曝光的拖欠供应商款项近300天的车企,或许正是小鹏汽车。
事实上,特斯拉并非首个对中国汽车厂商拖欠供应链账款表示不满的企业。长期以来,合资车企一直将自主车企在供应链账款支付方面的不足作为嘲讽的槽点。对于成熟的跨国车企而言,它们通常能够将汽车供应链的支付周期控制在30至120天左右。例如,大众、通用等欧美车企在中国及全球的账期可以缩短至60至90天,而宝马等豪华车企则能将账期进一步缩短至30至45天。这主要得益于跨国车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盈利能力,以特斯拉为例,该品牌在今年第三季度的利润是比亚迪的三倍以上。
汽车行业的高度内卷,是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4.6%,最低时甚至跌至3.4%。与此相比,2020年至2023年,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分别为6.1%、6.1%、5.7%和5.0%,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车企在巨大的压力下,不得不将部分压力转移到供应链上,导致供应商的日子愈发艰难。
账期的存在,是经济规律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供应商的可替代性和溢价能力。然而,在内卷加剧、价格战激烈的当下,硬性规定禁止长期账期的存在并不现实,因为这必然会在产品的单价上有所反映。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降价和延长付款周期的双重压力下,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今年以来,博世、大陆、法雷奥、采埃孚等供应商巨头纷纷传出裁员消息,中小供应商的日子更是举步维艰,零利润甚至亏本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于广大汽车消费者而言,供应商生存环境的恶化并非好事。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指出,超出常规的降本措施会迫使一些厂商偷工减料甚至造假,一旦引发质量危机,最终将由消费者买单。因此,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平衡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当前汽车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比亚迪、上汽及特斯拉等车企的动向来看,新一轮的价格战似乎已箭在弦上。这无疑将进一步恶化供应商的生态环境,对整个汽车产业链造成更大的冲击。因此,中国作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应当引领行业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车企与供应商之间应建立更加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不是仅仅依靠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