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保时捷中国遇冷:销量三连降,多地门店悄然关闭

   时间:2025-01-15 13:34:5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保时捷中国在2024年的表现令人堪忧,一系列危机事件接连爆发,从经销商的不满与逼宫,到掌门人的更迭,再到裁员传闻和多地经销门店的关闭,无一不折射出这家豪车巨头在华的困境。

据保时捷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31.07万辆的交付量,但这一成绩却同比下滑了3%。更为严峻的是,在保时捷全球五大销售区域中,唯有中国市场出现了销量下滑,且已经连续三年下跌,年销量甚至倒退至十年前的水平。这无疑为保时捷在中国的市场前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详细来看,保时捷在北美市场的销量依然强劲,同比增长1%至8.65万辆,继续稳坐保时捷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宝座;欧洲地区(除德国外)的销量为7.59万辆,同比增长8%;德国本土的销量也实现了11%的增长,达到3.59万辆,成为销量增幅最大的地区;海外及其他新兴市场的销量同样表现不俗,同比增长6%至5.55万辆。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市场的交付量仅为5.69万辆,同比大幅下跌28%,成为保时捷全球销量下滑的主要拖累。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早在2015年,中国区曾以5.8万辆的销量超越北美地区,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然而,自2022年以来,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便连续三年下跌。尽管2022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3%,但中国市场却同比下滑2.5%;到了2023年,下滑幅度更是扩大至15%,再次成为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场板块。如今,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幅度已达28%,年销量甚至低于十年前的水平。

保时捷方面对于中国市场的大幅下跌表示,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公司销量出现下滑。同时,保时捷正在坚持以价值为主导的销售方式,力求实现在中国的需求和销量的平衡。然而,在外界看来,保时捷在华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在智能化和新能源转型上的滞后。随着国内自主品牌不断向上发起攻势,保时捷的产品和品牌优势被不断弱化。保时捷坚持不降价、不打折的品牌价值策略,以及全系车型均为进口导致的高昂豪车进口税,也让其在华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困境还体现在经销商层面。随着销量下滑,品牌压力最终传导至经销商。近期,保时捷被曝多地线下门店已经关闭。据了解,国内多家保时捷线下门店突然关闭,涉及鄂尔多斯、义乌、唐山、郑州等地。其中,郑州金水保时捷城市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房租太高且一直赔钱,早在8月就有了关店的打算。鄂尔多斯保时捷中心已于2024年10月31日正式闭店;唐山保时捷中心也于去年最后一天停止经销业务;保时捷系统销量最高的县级市门店义乌保时捷中心,如今也已人去楼空。

保时捷经销商的“困局”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早在2024年5月底,保时捷中国就曾因纯电车型销量不佳而引发车价跳水。为完成销量目标,保时捷选择向经销商压库,导致经销商被逼亏损卖车。彼时,保时捷经销商以停止提车“逼宫”德国总部,并要求总部针对新车亏损给予补偿并更换中国高管。随后,保时捷中国宣布任命拥有丰富国际市场经验的潘励驰为保时捷中国总裁及CEO,全面负责品牌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地区的业务。

潘励驰上任后,高频走访、调研多地经销商,并对经销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透露,未来两年将逐步对网络进行淘汰优化,计划在2026年底保留约100家经销商。此举旨在确保经销商合作伙伴在当地市场的盈利能力,并为客户带来保时捷一贯的卓越体验。同时,为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保时捷宣布在中国增设技术部门,统筹保时捷在中国的研发工作。该部门将负责智能化应用在中国的适配开发工作,如提升座舱的语音识别能力、优化语音控制功能等,以补齐保时捷在智能化研发能力的短板。

然而,尽管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扭转颓势,但“大象难转身”,保时捷和潘励驰仍面临着重重挑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