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的风云变幻中,伟大公司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历史性的转型与战略变革。回顾过往,从奔驰开创汽车时代,到福特以流水线推动汽车规模化生产,再到丰田以精益生产方式引领汽车多样化,这些车企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深刻塑造了汽车产业的格局。
在中国,尽管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竞争却异常激烈。众多车企在追求“做好企业”“造好车”的道路上不懈努力,不断根据自身发展节奏、市场环境变化及技术趋势调整战略方向。过去一年,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纯电动和插电混动趋势的兴起,国内绝大多数车企都对企业战略进行了调整,有的为求生存,有的为谋发展,有的为攀登高峰,还有的为扭转颓势。
比亚迪在这一波变革中尤为显眼。公司不仅调整了管理和组织架构,还引入了外部智能化人才,提升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通过内部赛马等形式,比亚迪不断调整智驾架构,并成立了天璇、天狼智驾团队,推动智能化能力的飞跃。随着“天神之眼”系统逐步在旗下车型上搭载,比亚迪的智能化体验无疑将迈上新的台阶。
吉利同样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2024年,吉利发布了《台州宣言》,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整合,将几何并入银河,雷达、翼真并入吉利汽车集团,并对领克和极氪的股权进行了再优化。这一系列举措明晰了品牌定位,削减了关联交易,整合了资源,为吉利在高端市场协同共进、提升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吉利的战略聚焦,建立在“智能吉利2025”战略全面开花结果的基础上,无论是雷神在混动领域的突破,还是自研芯片、超算中心、Flyme Auto等在软硬件能力上的加持,都推动了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劲爆发。
上汽集团也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2024—2027年)”,加大了改革与创新力度,加快了新产品与技术的落地,优化了业务和产品结构,全力推动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发展。由于荣威和飞凡的发展并不顺利,飞凡正式回归到上汽荣威旗下,不再作为独立品牌运营。上汽大众则开启了合资2.0模式,优化业务和产品结构,围绕“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力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长城作为自主五强中的一员,也对旗下品牌进行了整合梳理。从欧拉汽车App停止运营并迁移至长城汽车App开始,长城汽车旗下的哈弗、坦克、欧拉等品牌开始在用户服务端合并。未来,欧拉品牌被整合进哈弗品牌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视。
在人事调整方面,2024年整个汽车行业也经历了大面积的人事变动。据不完全统计,超过50家车企宣布了人事变动,涉及180多个高层岗位和170余名高管。这些变动不仅涵盖了传统车企、合资车企,还涉及造车新势力。上汽集团迎来了近10年来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王晓秋接任上汽集团董事长,贾健旭履新上汽集团总裁。在两位“掌舵人”上任后,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也发布了多人次、多岗位的人事变动。这些调整无疑为上汽集团接下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
一汽集团、东风、北汽等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一汽集团宣布了一系列人事变动的名单,涉及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一汽奥迪等子公司数十位高管。东风在组织架构变革之际,也迎来了六位新高管,为这家历史悠久的汽车制造商注入了新的活力。北汽集团则由“老北汽人”张建勇接任董事长,并开启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这些人事变动都是在严峻的转型压力之下推进的,旨在用更有想法和拼劲的组织和架构,用更年轻的队伍去应对市场的挑战。
跨国车企在应对中国市场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的挑战时,也不得不考虑对人员架构进行调整。大众汽车、Stellantis集团、日产汽车、福特与林肯等跨国车企都进行了高层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