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领域正处于爆发的前夜,一场技术革命正在悄然酝酿。
一家领先的智能驾驶公司高管向36氪汽车透露,他们今年的量产规模有望实现四倍增长。这一预测不仅反映了智能驾驶行业的蓬勃生机,也预示着技术的迅速成熟与市场的广泛认可。
与此同时,地平线公司也宣布了征程6系列芯片将在2025年实现首次交付,预计出货量将直接突破100万片。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表示,这款芯片将助力超过100款车型搭载中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上市,征程家族全年出货量更是有望突破1000万颗。这一数字无疑为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智能驾驶公司的业务爆发式增长,背后是车企需求的激增。与以往不同,智能驾驶的主要推动力不再局限于华为、小鹏、理想、蔚来、小米、极氪等新势力品牌,而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老牌车企正在成为新的领头羊。
据36氪汽车独家获悉,比亚迪自今年起,将陆续在其部分车型上交付自研的中高阶智能驾驶方案,包括高速领航和城区领航功能。一个约1300人的智能驾驶自研团队正全力冲刺,以确保方案的顺利交付。比亚迪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智能驾驶的平等化,同时推动自研算法的落地应用。
比亚迪的高阶智能驾驶自研项目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已接近完成阶段。这套方案预计将广泛应用于中低价位车型,打破智能驾驶功能以往仅局限于高端车型的惯例。比亚迪新技术院负责人杨冬生曾表示,未来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将进一步普及,甚至10万元以下的车型也应具备这些功能。
不少行业人士对比亚迪的快速行动感到惊讶。如果其自研方案能在上半年成功交付,将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许多同行可能还未来得及做出反应。据供应商反馈,他们收到的10万至15万元车型的高速NOA方案需求,预计交付时间都在2026年。
2024年的价格战余波延续至2025年,市场竞争从单纯的价格比拼转变为配置竞争。比亚迪即便在1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也主张配备多达7至11个摄像头。在工信部第390批新车目录中,比亚迪王朝网和海洋网有近20款车型搭载了三目视觉等先进硬件。
据行业预测,比亚迪2025年全年销量预计将达到550万辆。36氪汽车独家获悉,比亚迪已向英伟达和地平线两家公司下达了百万级的芯片订单。如果比亚迪等车企的智能驾驶方案顺利交付,2025年汽车行业将迎来数百万辆级的中高阶智能驾驶车型交付,这一数量几乎相当于理想、蔚来、小鹏、华为系等主打智能驾驶公司的交付总和。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交付,比亚迪正在进行密集筹备,包括数据闭环工作和售后预案等。过去一年中,智能驾驶市场主要由华为系、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主导,鲜有老牌车企涉足。然而,随着比亚迪等老牌车企的发力,中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有望迎来快速普及潮,这标志着电动化之后的汽车行业正经历又一次产业变迁。
比亚迪智能驾驶团队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多次整合,逐步加大了自研力度。目前,比亚迪的智能驾驶方案主要分为DiPilot 100、DiPilot 300和DiPilot 600三种,算力分别在100Tops以下、250Tops和500Tops。DiPilot 100主要支持高速NOA等功能,是当前比亚迪自研交付的重点;而DiPilot 300和DiPilot 600则支持城市NOA,分别采用1颗和2颗Orin X芯片,以及不同数量的激光雷达。
除了比亚迪,长城、吉利、长安、奇瑞等老牌车企也纷纷进入智能驾驶自研阶段。长城汽车与智驾公司元戎启行合作,后者为长城魏牌蓝山车型提供了高阶智能驾驶方案。长城还在扩大智驾团队,并计划在美国加州设立办公室,同时与多家智驾公司接洽中阶智能驾驶量产项目。
吉利经过调整后,形成了两条智能驾驶路线:极氪主攻高阶智能驾驶,吉利汽车则主攻高价值(低阶)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长安汽车建立了千人智能驾驶团队,自研方案计划从低阶向高阶过渡;奇瑞汽车也预计,2025年旗下四大品牌的十多款车型将采用自主旗舰高阶智能驾驶NOA产品量产上市,主销车型配置率将超过50%。
老牌车企在2025年为智能驾驶押上了更多筹码。尽管大多数老牌车企的智能驾驶自研进度还处于高速NOA阶段或更早期,无法直接参与城市NOA、端到端等热门技术的竞争,但从渗透率角度看,智能驾驶的普及者可能不再是新势力品牌,而是销量规模更大的老牌车企。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老牌车企的自研与采购博弈,将成为智能驾驶行业的最大变量。
老牌车企为何选择在2025年爆发智能驾驶自研?这源于智能驾驶日益凸显的商业价值。华为车BU凭借多种商业模式探索,半年内实现了近百亿营收;理想汽车也凭借智能驾驶功能,实现了超50%的智驾车型渗透率。对于希望加入智能化浪潮的老牌车企而言,自研与采购是两条可选路径。
采用智能驾驶供应商方案的效果立竿见影。例如,比亚迪腾势N7搭载Momenta的端到端方案、方程豹豹8搭载华为ADS 3.0智能驾驶系统、长城魏牌蓝山搭载元戎启行的方案后,迅速提升了智能驾驶水平。然而,随着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老牌车企必须在规模成本与量产速度之间做出权衡。
据行业人士透露,智驾功能适配新车型的时间已缩短至3至6个月。如果车企采用供应商方案,实现高速NOA的快速普及并非难事。但老牌车企下定决心自研智能驾驶的根本原因在于规模与成本。采用供应商方案,车企需要支付高昂的平台开发费、车型适应费和每辆车的软件授权费。以高速NOA为例,单车软件授权费用约为1000元,对于年销量数百万的车企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自研高速NOA成为一条更划算的道路。经过行业几年的探索,高速NOA等功能相对标准化和成熟,车企自研的难度相对较小且容易出成果。随着汽车与AI、大数据、算力等领域的融合加深,车企很难抗拒自研并掌握核心技术的诱惑。
然而,车企自研智能驾驶也面临瓶颈。目前,老牌车企自研的高速NOA、轻量化城市NOA功能主要基于传统规则驱动的方案。像“端到端”这种深度结合AI、大模型的智能驾驶方案是更大的技术跃进,老牌车企在这方面略显吃力。比亚迪虽然也在探索端到端智能驾驶方案,但预计落地时间至少要到2026年。
面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老牌车企需要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拥抱新技术。通过自研与采购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升自身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广泛认可,老牌车企的积极参与将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未来,智能驾驶将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智能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