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25年,智能汽车高阶智驾能否摆脱“小白鼠”标签?

   时间:2025-01-16 19:08:0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美国CES展会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发表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启幕演讲。他宣布推出了业内首个端到端自动驾驶平台DRIVE Hyperion,并断言自动驾驶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黄仁勋预测,未来几年将是自动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智能汽车作为AI技术的集大成者,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自动驾驶技术尤其依赖于AI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以及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反过来也在推动AI技术的整体发展。智能汽车不仅自身市场潜力巨大,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AI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提供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

尽管具身机器人也被视为未来的一大品类,且与智能汽车相辅相成,但由于技术难度较高和用户接受度较低,短期内难以产生显著影响。

晨兴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认为,智能汽车将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首个“杀手级”应用。他指出,智能汽车算力的指数级增长,意味着它拥有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这些资源未来将成为推动更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刘芹强调,掌握自动驾驶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掌握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

在汽车行业,大力发展端到端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具有更为现实和迫切的意义。自2024年初特斯拉引发价格战以来,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尽管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预示着行业洗牌的到来,中国汽车产业也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当前的利润空间极度压缩。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仅为4.4%,其中11月单月利润率更是低至3.3%,远低于中国下游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面对产品同质化严重和降价竞争的现状,厂家开始寄希望于“黑科技”来吸引客户,创造新的利润点。以高阶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功能,短期内能增加产品的吸引力,提升售价;长期来看,还有望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发展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更是关乎自身命运的重大抉择。特斯拉和英伟达创造的市值神话,让汽车制造商们意识到,传统的造车模式难以为继,只有拥抱智能化,贴上“科技”标签,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理想、小鹏等品牌明确表示要做AI公司;极氪、阿维塔、岚图、智己等品牌直接用“科技”命名;吉利、长安等头部车企也纷纷成立科技公司,加速向智能化转型。

尽管几乎所有车企都喊出了转型的口号,但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仍然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因为AI的很多核心能力都依赖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如果无法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突破,就难以让人信服其AI技术的实力。

然而,笔者仍持有不同观点。首先,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宣传的智驾体验与实际存在差距。虽然产品宣传中充斥着“老司机”、“全球适用”等字眼,但页脚却以不起眼的小字列出了种种限制和免责条款。

在专业人士看来,端到端并非高阶智能驾驶的万能解药,其可解释性和验证性较差。小马智行CTO楼天城指出,虽然训练一个一般性能的端到端模型并不困难,但要想训练出高性能的模型,对数据质量的要求将大幅提升。这也促使高阶智能驾驶技术走向平权,只有更多用户使用,才能获得更多数据,进而提升模型性能。

然而,用户的态度却相对谨慎。据《2024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尽管消费者对汽车的智能化和自动驾驶功能兴趣浓厚,但支付意愿却在下降。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用户更倾向于在长途高速和堵车时开启辅助驾驶,以减少疲劳;同时,希望智驾系统能够避免盲区和突发情况导致的事故。但对于与端到端联系更紧密的“城市领航”功能,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不敢轻易尝试,主要担忧其可靠性、效率和人性化体验不足。

为了化解这一矛盾,车企需要对端到端技术进行“祛魅”。不应过分宣扬Robotaxi、Door2Door等概念,而应先从用户最常用、痛点最明显的场景入手,提升智驾体验,逐步建立用户信任。同时,车企也不应用端到端和大模型来标榜技术先进性,而应兼顾成本、效率、可靠性和用户体验等全要素。敢于承诺智驾“碰撞包赔”,才是对自家技术最好的证明。

笔者还认为,相比科技公司和造车新势力,转型成功的头部车企更有可能在自动驾驶竞赛中胜出。一方面,自动驾驶和下一代AI技术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强大的资源实力和庞大的用户基盘来支撑。另一方面,智能汽车关乎个人生命财产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因此实力和信誉更为重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