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华为、特斯拉、理想“车位到车位”竞速,智能驾驶“端到端”路线纷争再起

   时间:2025-01-17 18:02:2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智能驾驶领域,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的竞争正在激烈上演。这场竞争的核心,是华为在2024年4月首次提出的“车位到车位”概念,及其背后的端到端架构ADS 3.0技术。随着特斯拉、理想等企业的跟进,这一功能已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新热点。

所谓“车位到车位”,即从起始车位到目的车位,车辆能够全程进行智能驾驶。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端到端智驾技术。它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智驾出行的场景覆盖度,还使得智驾功能在连贯性和流畅度上有了质的飞跃。在此之前,智驾行业的竞争还主要停留在“开城大赛”阶段,即比拼城市NOA功能能在多少座城市使用。而“车位到车位”功能的出现,则将竞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在端到端智驾系统备受追捧的背后,技术路线的分歧也逐渐显现。目前,业内普遍将端到端智驾技术分为一段式端到端和两段式端到端。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两段式端到端的阶段,距离一段式端到端还有一定距离。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企业认为,一段式端到端才是终极目标。北汽新能源商创中心解决方案业务总监梁耕龙和北京理工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龚建伟等专家,都曾公开表达过这一观点。

在“车位到车位”功能竞赛中,华为、理想、特斯拉等企业是率先落地的三家。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架构来实现这一功能。华为采用的是两段式端到端架构,而理想则采用了一段式端到端。特斯拉虽然自2023年开始不再举办AI Day,但据信息显示,其FSD Beta V12也采用了一段式端到端。这三家企业还选择了不同的系统模式。华为在ADS 3.0中加入了本能安全网络,理想则采用了“双系统”模式,包括端到端和VLM视觉语言大模型,而特斯拉则可能并没有采用更复杂的网络结构。

随着“车位到车位”功能的逐渐普及,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段式端到端和两段式端到端哪个更优?多模态大模型应该采用VLM还是VLA?这些问题都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一段式端到端更贴近“端到端”的定义,但其技术难度也更大。而两段式端到端则相对简单一些,但可能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至于多模态大模型,VLA目前备受追捧,但VLM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这场技术路线的竞争中,初创智驾公司的处境尤为艰难。它们需要在不高的容错率下做出正确的路线抉择,否则可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四维图新CEO程鹏就曾表示,从资金角度分析,2024年没上市的公司可能会开始倒闭,而即便上市了的智驾公司,融资额也可能只能撑一年。因此,对于初创智驾公司来说,如何在技术变革中保持竞争力成为了它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了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智驾公司需要储备足够的算法、算力和数据。算法方面,它们需要紧跟行业趋势,研发出领先的算法框架。算力方面,它们需要提升模型训练算力和车端算力,以满足更优秀的模型的需要。数据方面,它们需要收集大量真实场景数据和模拟场景数据,并进行高质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这些都需要智驾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这场技术路线的竞争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地平线等芯片制造商开始进行软件系统研发,而蔚来、小鹏等车企则在开发智驾系统的同时进行芯片研发。这种软硬件结合的研发模式有助于实现全局最优解,提升智能驾驶的性能和安全性。

然而,无论技术路线如何发展变化,最终的目标都是实现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智能驾驶。因此,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平衡和发展,将是未来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2025年的到来,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变革仍在持续深化。在这场变革中,既有传统车企的转型升级,也有初创智驾公司的异军突起。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智能驾驶领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在这场技术路线的竞争中,谁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赢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