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蔚小理自研芯片冲刺量产,能否撼动英伟达智驾市场地位?

   时间:2025-01-17 18:35:5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最近的科技盛宴CES上,尽管黄教主携一系列新品惊艳亮相,但英伟达却未能如其新皮衣般闪耀——股价在当天收盘后骤跌约6%,创下了近四个月的最大跌幅。更令人瞩目的是,在英伟达Thor芯片的官方合作名单中,蔚来和小鹏这两家中国造车新势力已悄然消失。

抛开英伟达被立案调查的迷雾,Thor芯片迟迟不能量产交付已成为众多车企心头之痛。2025年的新产品因等待Thor芯片而延期,让车企们倍感焦虑。然而,蔚来和小鹏却已迈入了新的阶段,正为2025年自研车载芯片的量产交付做最后的冲刺。

早在2024年第三季度,蔚来和小鹏就先后宣布自研车载芯片成功流片。蔚来的5nm制程芯片“神玑NX9031”有望在2025年第一季度正式搭载于旗舰车型ET9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透露,早在去年10月,小鹏的图灵AI芯片就已跑通了最新版本的智能驾驶功能,仅用40天就完成了多达2791项的功能验证。而理想虽未对外透露相关进展,但有媒体报道称,其内部代号为“舒马赫”的自研芯片预计也已完成流片。

曾几何时,车企自研芯片在芯片圈老将们眼中被视为天方夜谭,不被看好似乎是它的宿命。然而,蔚来、小鹏等少数挑战者的阶段性成果,却意味着他们已完成了整个进度条的80%,距离正式上车仅一步之遥。

主流车企的造芯趋势,曾被认为是由2020年的缺芯潮所激发。然而,当我们以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历程时,会发现缺芯潮或许只是车企自研芯片的催化剂。智能汽车竞赛已进入下半场,战况愈发激烈。去年以来,包括Momenta、元戎等在内的智能驾驶供应商已亮出了端到端高阶智能驾驶的底牌,今年地平线、轻舟智航也将加入这一阵营。当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具备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时,这也直接削弱了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的智能驾驶技术长板。

蔚小理们需要建立新的智能驾驶护城河,而自研芯片正是他们选择的路径之一。通过自研芯片,车企可以实现软硬件一体,最大化发挥软件的威力,同时能够在云端模型的加持下对芯片做针对性优化,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自研芯片还能确保供应链可控,这一点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尤为明显。蔚来作为自研智能驾驶芯片进展最快的车企,完全避开了英伟达Thor延期所带来的风险,得以正常推进自己的新品节奏。

然而,自研芯片并非易事。将芯片纳入自研范畴,虽然被外界视为“缓解采购压力”的好生意,但背后却是一场精细的成本博弈。目前,车企正在攻克的5nm芯片制程,单次流片的成本估算需要4亿美金左右。也就是说,单颗5nm芯片从研发到量产的总成本至少5亿美金打底。即便车企咬紧牙关度过了芯片研发的难关,也才算刚拿到上车入场券而已。由于出货量有限,车企自研芯片的成本回收将难如登天,甚至可能成为公司现金流的负累。

尽管如此,仍有投资机构对车企自研芯片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车企自研芯片的最大优势在于对应用场景的了解,交付即量产,芯片从设计到验证的流程更快。一个出身背景优异、技术实力过硬的团队,以及其对市场商业化走向的精准判断,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特斯拉以及部分国内造车新势力在宣布自研芯片后,股价也曾一度飙升。

2025年,随着蔚来自研的神玑芯片成功迈过量产交付这一关键里程碑,无疑将成为车企自研智能驾驶芯片上车的开创性元年。蔚来ET9作为首款搭载车企自研AI智能驾驶芯片的先锋车型,被李斌寄予厚望。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相比于设计出契合需求的芯片,确保芯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稳定运行,才是车企自研芯片这场马拉松中最艰难的赛段。

车企在芯片软件与生态构建层面所面临的挑战,相较于硬件研发而言更为艰巨。一旦车企切换到全新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就意味着软件开发流程必须跟着全新的硬件架构进行适配、变革。而打造一套便捷、高效、好用的软件栈,耗费的时间精力远超想象。目前,整个汽车芯片行业人才稀缺的短板极为突出,拥有成功设计并实现汽车芯片量产经验的专业人才屈指可数。

蔚来所面临的挑战,是所有投身于自研芯片的车企共同面临的严峻考验。小鹏、理想的自研芯片上车时间仍悬而未决,传统车企巨头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或许,到2026年,各车企自研芯片的真实成色与实力才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眼前,接受市场的严苛检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汽车市场中,唯一不变的逻辑就是行业一直在变化。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期待中国车企能够杀出自己的一条路。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