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上亿摄氏度下1066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这一成就不仅刷新了世界纪录,更为人类探索聚变发电的前景注入了新的活力。
EAST,这一形如“巨罐”的先进装置,集成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以及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近百万个精密零部件协同作业,其背后是近2000项专利技术的支撑。自2006年投入运行以来,EAST已进行了超过15万次的等离子体运行实验,通过开放共享的管理模式,持续引领着国际聚变研究的潮流。
EAST装置的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历程堪称传奇,从最初的30秒、60秒,到101秒、403秒,直至此次的1066秒,每一次跨越都是对极限的挑战与自我的突破。2023年,EAST曾创造了403秒的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记录,而此次的新纪录更是将这一时间延长了600多秒。
EAST之所以被誉为“人造太阳”,是因为其内部发生的核聚变反应与太阳内部的机制相似。核聚变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关键途径。地球上核聚变原料丰富且无污染,一旦实现可控核聚变,人类将拥有一座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发电站。
此次实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聚变能源研发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实验成功后,EAST物理实验团队的成员们纷纷庆祝,他们的努力与坚持为人类的能源未来增添了无限可能。同时,这一成就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聚变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核聚变不仅关乎能源问题,更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在科幻作品中,核聚变飞船常常成为宇宙航行的强大工具。而在现实中,科学家们也在积极探索核聚变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潜力。虽然目前全球核聚变实验装置离真正实现发电还有一定距离,但科学家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人类终将能够利用核聚变能源飞出太阳系,成为真正的太空文明。
作为中国聚变研究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此次实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中国也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重要参与方,与全球各国共同致力于实现聚变能源的梦想。未来,随着EAST等聚变装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距离实现聚变能源商业化的目标将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