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荣耀的蜕变之路曾如同一部扣人心弦的逆袭剧本。回望荣耀独立之初,那是一段从云端跌落谷底的艰难历程。彼时,荣耀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从巅峰的16.7%急剧萎缩至3%,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然而,凭借从华为剥离的研发团队和完整的供应链资源,荣耀在短短四个月内便恢复了生机,重新站稳了脚跟。这样的复苏速度,在任何行业都是难以复制的奇迹。
2023年,荣耀的表现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强大的渠道优势,荣耀不仅稳固了自己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还以国内出货量第一的佳绩刷新了行业的认知。然而,就在外界普遍认为荣耀将一帆风顺之时,现实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荣耀的新机激活量同比下降了13.4%,市场份额跌至13.26%,排名也滑落至第五位。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样的数据无疑是一记警钟。更令人关注的是,关于荣耀CEO赵明的离职传闻四起。尽管荣耀迅速辟谣,称消息不实,但这一事件发生的时机却颇为微妙——就在半个月前,荣耀刚刚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为IPO做足了准备。这一系列事件无疑为荣耀的上市之路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荣耀的崛起之路堪称“速成式”奇迹。从背景来看,荣耀的成功并非偶然。2020年脱离华为后,荣耀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供应链资源、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及由合作伙伴构成的坚实后盾。尤为荣耀的收购方深圳市智信新技术有限公司背后站着30多家代理商和经销商,其中不乏爱施德和天音控股这样的行业巨头。这些“队友”在功能机时代便掌握了全国经销网络,为荣耀在线下渠道的建设上提供了天然优势。
独立仅一年后,荣耀的线下门店和专柜数量便突破了3万大关,线下销售占比更是超过了70%。在供应链合作方面,荣耀迅速与高通、三星、英特尔等全球巨头重建了合作关系,并以友好的姿态赢得了供应商的支持。一些供应链人士透露,荣耀对合作伙伴的压价策略远比同行温和,这种姿态甚至吸引了京东方直接入股。
然而,荣耀的股东结构虽然看似优势明显,实则也是一把双刃剑。经销商虽然能够帮助荣耀迅速打开渠道,但这些经销商往往同时服务多个品牌,如华为。随着华为Mate 60系列的热销,其市场份额在短短一个季度内便从13%跃升至18.04%,而荣耀的市场占有率则从19.3%滑落至13.26%。这种变化无疑对经销商的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对于他们来说,华为的一些机型不仅利润更高,甚至可以加价销售,而荣耀的产品则需要依赖补贴来维持竞争力。
荣耀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内部的不确定性,也来自外部的激烈竞争。如今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几乎所有品牌都在高喊“高端化”的口号。以vivo为例,过去一年它直接投入了50亿用于线下渠道的价格补贴和经销商让利,这种“真金白银”的打法让荣耀即便占据了渠道资源,也难以轻松取胜。而华为作为荣耀的“前东家”,不仅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力上占据优势,还通过Mate和P系列的复苏,重新构建了高端市场的壁垒。相比之下,荣耀的产品形象仍然更多集中在中端市场,高端化的突破显得尤为艰难。
荣耀曾集齐了智能手机厂商成功的所有要素,但这些要素并非牢不可破。股东的多元化固然让荣耀获得了快速扩张的资源,但也让它的利益链条变得复杂而脆弱。供应商、经销商甚至资本市场都在用现实告诉荣耀:一切成功的背后,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为了摆脱“华为替身”的标签,荣耀做出了诸多努力。独立初期,荣耀通过“像素级”模仿华为,填补了华为因供应链受限而留下的市场空白。然而,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帮助荣耀站稳了脚跟,但也埋下了“替身”隐患。为了重塑品牌形象,荣耀从2023年11月起全面切断了与华为的云服务、应用生态、用户账号的连接。
荣耀X50系列的发布便是差异化尝试的典型案例。这款售价仅1399元的入门机以“大容量电池”和“十面抗摔”作为核心卖点,精准切中了下沉市场的需求,在15个月内实现了1500万台的出货量,这一成绩甚至接近华为P30的全周期记录。然而,仅靠单点突破无法支撑品牌的持续成长,荣耀在后续产品线的布局上也显现出了策略调整的迹象。
荣耀试图走一条“全覆盖”的路线,既要用价格低廉的X系列捍卫入门市场,又要通过高端的Magic系列提高品牌溢价。但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天然存在资源分散的风险。尤其是在高端市场,荣耀面临的竞争尤为严峻。华为Mate和P系列在品牌力和技术实力上的压制,使得荣耀的高端化努力显得步履维艰。与此同时,vivo和OPPO等厂商也在中低端市场抢占份额。
在竞争白热化的智能手机市场中,AI已成为厂商们争相追逐的全新战场。荣耀在AI领域的布局并非新手尝试。早在2016年,荣耀Magic系列便内置了Magic Live系统,为智能手机行业的AI应用打下了基础。然而,先发优势并不等于持久竞争力。如今的AI生态已进入群雄逐鹿的时代,荣耀的AI系统是否还能提供独特价值,成为了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
MagicOS 9.0是荣耀对AI战略的最新诠释。它不仅内置了经典的YOYO智能体,还通过与中国移动的灵犀大模型协作,扩展了AI的感知和推理能力。这种“软硬结合+生态整合”的方式确实将荣耀的AI策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然而,荣耀的AI生态过于依赖“自家圈子”,开放与互信的缺乏可能成为其AI战略的天花板。
荣耀在生态级AI路径上投注了全部筹码,致力于打造完整的生态闭环。然而,这一策略的难点在于“生态闭环”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国内市场,AI应用的场景化和用户教育仍需时间。更重要的是,AI的市场化并非孤立存在。消费者在选择一款手机时,AI功能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因素。荣耀X50的成功表明,下沉市场用户更关心的是价格、耐用性和简单实用的功能。
AI战略无疑是荣耀未来的重要杠杆,但它能撬动的市场份额仍有待观察。荣耀当前的问题在于,能否在这一轮增长周期结束前,将AI转化为市场表现的直接动力。如果不能,AI可能只是一场“技术秀”,难以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