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电动化进程逐渐趋于平稳,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增速已从昔日的158%放缓至近两年的约35%。然而,这一放缓并未阻碍智能化浪潮的汹涌而至,为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契机。
智能化应用在中国市场已接近临界点,特别是中阶智能驾驶技术,在经历2024年的翻倍增长后,预计将在2025年迎来全面爆发。作为中阶智能驾驶的典型功能,高速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即点到点导航辅助驾驶)正逐步成为众多车型的标配。据预测,2024年L2+级智能驾驶功能的整体渗透率将达到8.5%,其中高速NOA功能的渗透率约为8%,且该功能的价格也在不断下探,例如小鹏MONA系列的M03车型已将价格压低至约11万元。
比亚迪的智驾大规模量产计划也透露出这一趋势的强劲动力。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实现500万辆销售目标,其中60%-70%的销量将搭载中阶及以上智能驾驶系统,这无疑将进一步推动中阶智能驾驶技术的市场渗透率。
智能化浪潮正在重演电动化的成功故事。四年前的电动化变革深刻重塑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而今的智能化变革则有望引发更为深远的行业革命。面对这一浪潮,车企及其供应链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深刻变革。
中阶智能驾驶技术的需求激增,是产业链多年积淀的结果。这一技术主要搭载在10-20万元的车型上,占据了中国乘用车市场51%的份额,因此具有最大的市场容量。新一代中阶智能驾驶技术通常采用约100TOPS算力的芯片,能够实现高速NOA、城市记忆行车(通勤NOA)和记忆泊车等功能,具有较高的业务门槛和商业价值。
相比之下,低阶智能驾驶技术门槛较低,价格竞争激烈,已逐渐趋于传统制造业范畴;而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则需采用大于100TOPS的大算力芯片,成本高昂,通常搭载在20万元以上的车型上,尚未到达大规模普及的阶段。因此,中阶智能驾驶技术成为了当前智能化浪潮的主战场。
中阶智能驾驶技术的爆发得益于产业链上下游成本的显著下降和技术升级。传感器、地图等成本的降低,以及无图方案的应用,使得中阶智能驾驶技术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近十年来大规模量产经验的积累,使得相关公司在技术开发和工程化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进一步推动了降本增效。
作为最早一批成立的智能驾驶科技公司之一,易航智能见证了产业链发展的关键节点。该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和量产实践,掌握了完整的技术开发与工程化能力。通过全栈自研NOA和无图技术方案,易航智能已实现了高速NOA、城市记忆领航等高阶功能的量产。
凭借多年量产积累的全栈能力和量产工程化经验,易航智能能够灵活匹配车企的需求。例如,在面对车企降低成本的需求时,易航智能通过提升智驾软硬件匹配效率、优化算法等方式,在16TOPS算力的芯片上实现了高速NOA功能,打破了以往至少需要30TOPS算力芯片的局限。
目前,易航智能最新的中阶智能驾驶方案已能够实现高速NOA、城市记忆领航和跨层记忆泊车等高阶功能,且方案成本不到5000元。相比之下,一套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总成本约为1.7万元-2.3万元之间。易航智能预计,其中阶智能驾驶方案将成为市场前三的选择,未来三年将获得平均150%的增长。
中阶智能驾驶技术的爆发给所有车企带来了挑战。由于中阶智能驾驶技术涉及感知、决策、规划、控制等多个模块,需要软硬件高度耦合和算法高度匹配,因此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深度合作成为必然。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供应链从金字塔单链结构向网状融合结构变革,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
在选择中阶智能驾驶供应商时,车企更看重量产经验和生态体系。具有量产经验的供应商能够快速筛选出实用性、稳定性更好的技术方案,并快速复制以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同时,具有量产思维的供应商能够让工程师在开发时就考虑技术在量产后现实行车中的可行性,避免因方案过于理想化而导致失败。
中阶智能驾驶技术也将成为生态链的竞争。头部车企开始将一个车型平台打包交予一个或两个智能驾驶生态链统筹,以降本增效并保证智驾体验效果和后续OTA的一致性。基于地平线最新的J6E/M芯片的中阶智能驾驶方案广受关注,地平线核心生态合作伙伴如易航智能等也获得了越来越多车企的定点项目和资本的追捧。
在生态体系的加持下,供应商能够最大程度帮助车企降低开发中阶智能驾驶的集成困难、错误累加、响应延迟等问题。易航智能通过联合开发、技术共享等方式全面赋能车企,提升车企自研能力并协助管理、培养复杂的供应链。
随着中阶智能驾驶市场的先发量产优势,易航智能不仅获得了商业效益和闭环,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大量回传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后续端到端方案训练的基础,助力车企为下一阶段的高阶智能驾驶竞争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