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风起云涌的变革中,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管理层展现出了独特的战略视角。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在近期的一次媒体沟通会上直言不讳地表示,尽管市场份额是衡量业务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盈利水平才是大众最为关注的焦点。这一表态,在众多车企纷纷将新能源汽车占比作为业绩亮点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面对既要保持销量稳定,又要向新能源、智能化等高投入领域转型的双重压力,传统车企无疑走在了钢丝线上。2024年,价格战在车市中愈演愈烈,利润成为了车企们最先被牺牲的部分。然而,大众汽车却艰难地守住了底线。据大众中国公布的2024年业绩显示,尽管面临重重挑战,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汽车交付量仍达到了约290万辆,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全球市场上,大众汽车集团交付车辆超过900万辆,中国市场占比三分之一。
在众多车型中,大众汽车的燃油车表现尤为亮眼,市场份额超过21%,创下了自2005年以来的新高。速腾、途观、帕萨特、迈腾、奥迪A6系列等经典燃油车型,在各自的细分市场内持续发光发热,为大众汽车在华的利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占比虽仍未达到10%,但大众显然已经在为新能源的未来布局。
在汽车行业普遍面临亏损的2024年,大众汽车能够“保住盈利”,实属不易。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认为,保持利润是跨国车企在中国继续投资的底线。事实上,大众汽车的整体净利润在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下降了30.7%,达到了89.2亿欧元。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大众汽车并未放弃对利润的坚守,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的发展道路。
贝瑞德深知,价格战的硝烟不会很快散去,甚至会愈演愈烈。他坦言,大众已经做好了准备,不会为了追求销量而不惜一切代价。对于大众汽车而言,提升成本竞争力、破除溢价幻想成为了当务之急。这意味着,合资品牌需要与自主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积极应对激烈的价格战将成为一项长期任务。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大众汽车将2025年定为“交付之年”,长春、上海、合肥三大基地都将推出新能源产品。从2026年起,随着大众与小鹏合作研发的电子电气架构落地,大众将集中释放转型成果,至少推出8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纯电动车型。然而,这一投放节奏也意味着大众汽车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盈利挑战。新能源的高投入将进入回收期,而大众产品的竞争力和对价格战的承受力仍具有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本土车企的成就感正越来越多地建立在销量之上,这符合规模产生效益的规律。然而,随着2025年中国车企进入新一轮技术比拼和新一代产品投放期,盈利的支撑能力也将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的汽车业参与者认识到,向新能源的转型是一场“马拉松”,过早地孤注一掷只会让自身陷入困境。在这种反思下,传统动力车型在未来两年的角色以及技术降本的力度都将得到加强。
尽管大众汽车的转型路线具有特殊性,但对“挣钱”这一基本商业规律的尊重,是所有汽车企业都应该有的底线思维。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最应该被“卷”起来的或许不是销量或市场份额,而是“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这将决定多少汽车企业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市场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