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的落幕,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突破与成就令人瞩目。这一年,不仅标志着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深化,更见证了智能驾驶技术从概念走向现实的飞跃。多家国内品牌如问界、小鹏等,在家用车领域实现了智能驾驶功能的显著普及,特别是在“20-25万元”价格区间内,城市NOA功能的渗透率实现了从年初的2.1%到年底24.7%的激增。
在商用车领域,自动驾驶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等城市成功亮相,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在更广泛应用场景中的探索与尝试。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实力,更展示了其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变革中的引领地位。
然而,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尽管部分品牌的车辆通过OTA迭代升级显著提升了安全性能,事故率有所下降,但智能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仍存在道路事故风险。例如,在“障碍物横穿马路应急刹车”等日常驾驶场景中,智能驾驶系统的通过率仍低于人类驾驶员。人机共驾模式下产生的新风险,如人机交互冲突,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积极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探索和制定。国家层面主要通过发布引导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来推动产业发展,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50多个城市则先行先试,出台了地方性法规。然而,现有法律体系在交通安全管理和数据监管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规定不完善,数据监管与立法需要健全。
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也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平安产险近期的一项客户调研显示,42.2%的用户将技术问题(安全性需要高度可靠)视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在家用车中商业化的最大障碍,而26.1%的用户则对法律问题(责任主体的明确等)表示担忧。这些担忧成为智能驾驶技术普及的关键障碍。
面对这些挑战,保险业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保险具有风险转移和经济补偿功能,可以为智能驾驶风险提供全面保障。平安产险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于2018年成立智能驾驶项目组,积极参与地方保险监管部门创新保险产品和条款研究,并在2024年推出了业内首个智能驾驶责任保障计划。
在定价方面,平安产险与头部智能驾驶主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安全性研究,并创新性地拓展传统精算定价方法,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安全评级荣获国家专利认证。在理赔方面,平安产险持续优化理赔处理流程,增设智能驾驶汽车事故信息收集环节,以积累相关数据并赋能事故责任清分和智能驾驶风险研究。
为了进一步完善智能汽车配套建设,广东省人大代表、平安产险副总经理丁珂珂在广东省两会期间提出了相关提案,建议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完善智能汽车事故人机认定的相关法律,并加快智能驾驶汽车数据监管立法进程。同时,平安产险智驾项目组也建议积极探索适合智能汽车的保险模式,建立“车险+非车险”组合产品保障机制。
针对与交通事故相关的风险,平安产险建议研发智能汽车专属车险产品,并简化客户理赔流程,聚焦于服务终端消费者,实现高效救济受害人。针对与交通事故不直接相关的风险,如智能驾驶系统功能缺陷、网络安全引发的数据泄露等,平安产险也建议研发专属非车险产品覆盖。
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兼顾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平安产险提出了智驾保险产品的短期和长期落地实施路径。短期内,平安产险建议快速推动智能驾驶车险产品落地,并加强智能驾驶保险保障的正向宣传。长期来看,平安产险建议建立跨行业数据合作共享机制、搭建智能驾驶汽车定价体系以及建立智能驾驶汽车理赔标准。
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快速响应客户保险诉求、树立行业担当作为的良好形象,更有助于维护智能驾驶车险的长期健康发展。通过积极推动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保险业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并展现了其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重大战略性产业中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