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酒店业巨头如万豪、希尔顿及洲际等相继发布了其最新财报,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尽管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营收增长,但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万豪下调了全年营收预期。
2024年,中国的旅游市场本应沐浴在144小时免签政策带来的红利之中,超2000万外国游客的免签入境让旅游热度空前高涨。从海南的热带度假到长白山的滑雪体验,再到天水的麻辣烫和新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各地文旅局通过直播平台的大力宣传,使得县域旅游悄然走红,新奇文创、特色餐饮和住宿项目在县城内蓬勃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酒店业却显得举步维艰。尽管文旅市场带来了诸多机遇,但酒店业并未能明显感受到复苏的暖意,行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高星级酒店频繁被甩卖,酒店与OTA(在线旅游平台)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而复杂。
中国酒店业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需求干旱”后,2024年又遭遇了“供给洪水”的考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中国内地酒店的年度RevPAR(每间可销售房收入)、ADR(平均每日房价)和OCC(入住率)均出现同比下滑,其中ADR更是连续三个季度同比下降。这一趋势在多家上市连锁酒店的业绩中也得到了印证,如锦江酒店、首旅酒店等,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国际酒店品牌同样未能幸免,尽管在全球市场表现强劲,但在大中华区的RevPAR却出现下滑。消费者的直观感受也印证了这一点,一些热门城市的五星级酒店虽然价格亲民,但入住率依然不理想。
酒店业当前的困境,根源在于供需失衡。过去两年,国内新开酒店数量迅猛增长,而旅游人数的恢复却未能跟上这一节奏。人均出游消费较低,短途游、露营经济等新旅游业态的兴起,以及出境游的快速增长,都对酒店住宿需求产生了影响。商旅需求的不稳定更是成为关键因素,制造业、金融业和建筑业等差旅出行的主力军,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商旅费用压缩,进一步影响了酒店业的复苏。
在供给结构方面,2024年酒店业也发生了变化。以往高星级酒店的光环正逐渐消退,大量高端酒店陷入“甩卖潮”。这些酒店的出售方多为房地产开发商,由于资金压力巨大,急需出售资产来减轻债务负担。同时,五星级酒店的平均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率低,也导致了这一趋势的加剧。消费者方面,传统目的地热度不够,高端酒店价格遇冷,而平价酒店则因性价比高而受到追捧。
与此同时,小城游的火爆也让下沉市场的平价高质酒店备受青睐。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热门景区中近三分之二位于县域地区,五线城市和县域地区的旅游订单增速均高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这些地区的平价商务酒店在暑期迎来了入住高峰,入住率显著提升。
然而,在部分消费者和商家看来,OTA平台的“吸血”行为也是导致酒店业利润下滑的直接原因之一。酒店集团对于OTA的依赖和警惕并存,一方面需要借助OTA平台获取流量,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依赖会削弱自身核心竞争力。但实际上,OTA并非酒店利润下滑的根本原因,供需失衡才是症结所在。
尽管如此,酒店业仍需在困境中寻找突破之路。从长远来看,下沉市场的潜力巨大,随着经济发展和县域旅游需求增长,低线城市连锁化将成为酒店成长的新动力。同时,中高端酒店的升级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对住宿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化和品牌化成为改造升级的关键。
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酒店业需要从“规模时代”转向“品质时代”,中高端酒店的品质升级战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而在这场战役中,如何平衡供需关系,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是酒店业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