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在地球之外16万公里的太空中,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太空合声”。这一发现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曹晋滨院士团队携手美国和瑞典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这种被称为合声波的现象,实际上是沿地球磁力线传播的电磁辐射暴。当这些辐射暴被转换成音频信号时,它们听起来就像是清晨时分鸟儿清脆的“啁啾”声。这一发现不仅令人惊叹,更揭示了太空环境的复杂性和神秘性。
研究团队指出,尽管之前已在近地空间探测到这种上升调的合声波,但此次在远地空间的探测成果表明,这种“太空鸟叫声”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这一发现有望为理解电磁辐射暴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在距离地球16.5万公里的太空深处,研究团队首次探测到了这种上升调的合声波。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区域的地球磁场高度扭曲,与近地空间的磁偶极场截然不同。然而,探测到的合声波持续时间接近0.1秒,频率接近每秒100赫兹,与近地空间探测到的波非常相似。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念,即合声波主要形成于具有磁偶极效应的近地空间。
研究团队认为,尽管两个区域的磁场环境迥异,但合声波的形成过程可能具有相似性。这表明,合声波或许能在太空的任何地方形成,而不受当地环境的限制。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太空中的电磁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国际同行专家的评论文章,指出此次“太空合声”观测结果的重要性。尽管这一发现并未完全推翻现有理论,但它确实提示科学家需要对合声波的产生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一成果不仅增强了科学家们对这类波的理解,还有望显著提高对太空环境的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