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领域,特斯拉以其卓越的电耗管理水平独树一帜,其秘诀在于摒弃了简单堆砌大电池的策略,转而专注于提升能耗效率。当同行们纷纷采用80度乃至100度的大电池包来追求更高续航时,特斯拉却坚守小电池包路线,不断优化能耗表现,正如其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执着。
然而,这条看似清晰的技术路径,对后来者来说却并不容易复制。本土车企面临着超充桩数量不足、公共充电桩功率低导致的充电时间长等问题,再加上一些电动车企续航虚标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对本土纯电动汽车的CLTC续航里程普遍持保留态度。
但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充电速度的提升,消费者的里程焦虑逐渐缓解,对单次充电续航里程的要求也随之降低。这为本土车企提供了契机,使它们能够尝试采用小电池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能耗效率上。
这一转变不仅得益于充电条件的改善,大电池带来的成本压力也是推动车企优化能耗管理的重要动力。要在小电池包上实现满足大多数用户需求的续航,需要车企在整车能耗管理上花费更多心思。
在这方面,蔚来、小鹏、小米等本土车企都在积极探索。蔚来展示了其在乐道L60车型上的能耗控制策略,包括高效高压架构、高效集成整车、智能低压架构以及超低风阻设计等。小鹏则凭借领先的设计与制造、高效三电管理、智能热管理以及精准驾驶控制,力求在能耗管理上取得突破。而小米则计划通过优化造型、轻量化设计、碳化硅应用、热管理以及轮毂轮胎等方面,三年内追上特斯拉的能耗管理水平。
尽管这些车企的方法论有相似之处,如都注重风阻系数的优化和轻量化设计,但它们也有各自独特的策略。例如,蔚来的智能低压架构背后是其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支撑,而小鹏的精准驾驶控制则体现了其在AI领域的深厚实力。这些都是小米等起步较晚的车企目前难以企及的。
智能技术的引入正在助力电动汽车进一步节省电力。例如,蔚来和小鹏的智能配电系统能够根据场景需求独立控制ECU的供电,实现低压能耗的精细化管理。而自动驾驶系统则能够通过感知道路条件、限速和车流情况,规划最佳省电车道,减少不必要的加速和刹车,从而节省电力。
电驱动的智能化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的驾驶反应时间通常在几百毫秒,而智能化的电驱动系统可以做到微秒级感知和毫秒级响应,从而更精确地调整扭矩,提升续航里程。例如,华为的iTrack扭矩控制系统就能将续航里程提升两个百分点。
如今,本土车企已经成功地将特斯拉的小电池包+极致能耗管理路线落地到了自家车型上。这种技术路线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多方共赢:车企降低了成本压力,消费者减少了出行成本,同时也有助于整个社会实现节能降耗和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