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洪流中,造车似乎一度成为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那些年,只要手握完整的供应链,再编织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似乎谁都能在这片蓝海中分得一杯羹。蔚小理等头部新势力,以及后来居上的零跑,都是这场造车盛宴中的佼佼者。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新能源市场的洗牌愈发激烈。去年,即便是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高合、极越等新势力也未能幸免,或停摆或消亡,中国车市的残酷现实暴露无遗。这些案例无不证明,“造车”绝非易事,更非空谈所能成就。
回望过去,涉足造车的“跨界大佬”不在少数,科技巨头、家电企业,乃至航空公司,都试图在这片领域分一杯羹。相比之下,那些携带雄厚资本入局的房地产公司,如恒大、宝能等,却将“投机者”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的造车之路,最终大多以失败告终,留下一地鸡毛。
其中,合创汽车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诞生之初,它就似乎带着某种先天不足。无论是作为广汽、蔚来新能源备选的出身,还是后续由珠江投管接手后的种种波折,都注定了它的发展之路不会平坦。在新能源造车热潮逐渐退去后,合创的脆弱生命力暴露无遗。
尽管合创曾依托广汽集团的技术积累,推出了007、Z03等新车,并完成了产能布局,但自有性格的丧失和规划上的低效,始终牵制着它的发展。后期,尽管合创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车A06和V09,并借助大股东的资源完成了品牌的二阶发展,但在消费者眼中,其较弱的产品力和服务基础,始终不足以成为选择它的理由。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合创的经营压力日益增大。供应商讨债无门,企业发展陷入停摆,各种乱象层出不穷。最终,或许是由广汽出面,将用户维护和产品维保全权托付给了埃安,为合创的造车之路划上了句号。
事实上,高合、极越的倒下,以及合创的衰败,都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造车并非简单的资源整合和资本堆砌。在这个领域,没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洞察力,仅凭一时的热情和资金,是难以立足的。
与此同时,那些真正活下来的新势力,如蔚小理等,却凭借各自的优势,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理想挖掘家用SUV的潜力,造就了销量盛世;小鹏凭借科技属性,走上了扩张之路;蔚来则通过多品牌战略,成功进入了下一个发展周期。
相比之下,那些试图通过跨界造车来分一杯羹的房地产公司,却大多以失败告终。他们缺乏对造车行业的深入了解和技术积累,仅凭一时的热情和资金,试图在新能源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最终却只能落得一地鸡毛。
如今,随着新能源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竞争的加剧,那些真正有实力的新势力正在崛起,而那些缺乏实力和技术的企业,则逐渐被市场淘汰。这不仅是市场的选择,更是对造车行业的一种警示: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干。
回顾合创的造车之路,从最初的满怀期待,到最终的衰败落幕,无不让人唏嘘不已。这也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在造车这个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深耕细作,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