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之声揭露了新能源货车司机在商业保险投保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众多新能源车主亦纷纷反映,车辆保费逐年攀升,甚至在续保之际遭遇保险公司的直接拒保。这一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应对这一挑战,24日,金融监管总局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及商务部,共同推出了21项具体措施,旨在破解新能源汽车保费高昂与投保难的两大难题。这也是我国首个针对新能源车险的指导性意见。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保费较燃油车高出63%,即便在排除了车龄等因素后,新能源新车的保费仍比同类型燃油车高出约10%。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保费高昂,2024年新能源车险的全行业承保却亏损了57亿元,呈现出持续的亏损态势。
保险专家白玉玮指出,高昂的维修成本是推高新能源车险保费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新能源汽车采用了大量新材料与先进工艺,如一体化铸造车身,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需要更换整个部件而非单独零件,这导致理赔端的定损维修费用大幅增加。维修渠道的局限性、技术壁垒、配件供应问题以及高昂的零配件与工时价格,都进一步推高了维修成本。
针对这一问题,《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降低维修成本,拓宽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的供应渠道,并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高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高出险率与高风险性也是导致保费上涨的直接原因。白玉玮解释,新能源汽车中营运车辆占比较高,加之车辆起步快、声音小,以及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应用需要车主适应,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为了应对高赔付风险带来的投保难题,《指导意见》提出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确保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能够获得有效的保险保障,满足消费者的投保需求。与此同时,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等推出的“车险好投保”平台于25日正式上线,首批已有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接入,第二批约20家财险公司计划在今年2月接入。该平台为新能源车主在常规渠道投保遇到困难时提供了新选择,保险公司不得拒保。
《指导意见》还鼓励丰富商业车险产品,如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以满足不同车主的需求。例如,普通家用车可选择基本险种,而网约车则可在基本车险的基础上增加额外保障。同时,还提出探索“车电分离”模式的汽车商业车险产品,将动力电池作为单独资产投保,实现动力电池企业与保险公司的风险共担。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中的“探索风险减量服务创新”被视为一大亮点。该意见鼓励保险行业利用车联网等技术实现风险的早期识别、预防与管理,加强驾驶安全教育,运用智能驾驶技术降低事故发生率,从而降低新能源车险的风险水平。
在优化车险定价方面,《指导意见》提出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这意味着低风险车主将能够享受更低的保费,而高风险车主则需支付更高的保费,以此实现保费与风险的合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