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春节的临近,众多新能源车主心中不免泛起一丝忧虑:“今年自驾回家,高速路上能否顺利为爱车充上电?”这一疑问,成为了不少准备踏上归途的新能源车主共同的心声。
据央视新闻援引的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估算数据,今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突破历史峰值,达到惊人的90亿人次。其中,自驾出行成为了主流选择,占比接近八成,而在高速公路上穿梭的新能源车更是占据了车流量的五分之一。这一趋势,无疑对高速公路的充电设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的数据预测更是为这一担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春节期间,该平台高速公路的充电量预计将再创新高,日均充电量有望超过75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高达52%。面对如此庞大的充电需求,新能源车主们的“充电焦虑”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相关部门早已未雨绸缪。在春运拉开帷幕之前,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便已成立,致力于统筹推进安全生产和服务保障工作。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积极响应,纷纷升级充电网络建设,加强出行高峰期的充电保障,并着力提升运维保障能力。
在政策层面,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2025年综合运输春运安全生产和服务保障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新能源车辆充电服务保障。在繁忙的服务区增设充电设施,探索实施快速服务,力求实现随充随走。同时,合理布设移动充电设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充电高峰。
据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已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个,充电停车位4.93万个。与2023年底相比,分别增加了1.21万个和1.66万个。充电设施覆盖率从85%提升至97%,除少数高海拔服务区外,已基本实现全覆盖。这一数据无疑为新能源车主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充电效率,全国各地的高速服务区纷纷引入了全液冷超充桩。这种充电桩的充电速度惊人,每秒可为车辆充电1公里的续航里程,最快5分钟即可充电续航200公里。这一技术的引入,无疑将大幅提升新能源车主的充电体验。
在技术创新方面,一些省市也走在了前列。例如,四川省开发的蜀道新能源充换电运营管理平台,能够实时监控全省81%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的运行状态。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该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充电桩的繁忙程度、故障及隐患情况,从而有效提高了综合调度水平和故障排除效率。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提升充电效率,部分高速服务区还在充电车位附近配备了专业人员,指导新能源车主正确使用充电桩。还有企业在高速服务区中调配了移动式充电桩,提供临时充电服务。这种充电桩灵活便捷,能够适配多种场地和天气的驾驶环境,在紧急时刻更是可以作为“发电车”进行应急救援和临时供电。
“以往春运期间,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总是供不应求。但今年有了这些新设备,通过手机App发起充电请求后,不一会儿就有充电机器人向我的车辆驶来,整个过程方便又快捷。”一位新能源车主兴奋地说道。
这些创新举措的实施,不仅有效缓解了新能源车主们的“充电焦虑”,更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服务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相信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出行将会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