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尽管“杀手级应用”的缺席让行业时常陷入新闻周期性的喧嚣与沉寂,但探索普通人如何利用AI的潜能,已成为各大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过去一年,众多AI公司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蹒跚前行,却鲜有企业敢宣称已找到确切答案,留下的只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然而,DeepSeek-R1的出现,似乎为行业带来了一丝曙光。它不仅打破了高阶AI的壁垒,还挑战了以往生产力导向的行业逻辑。过去,AI行业倾向于通过高昂的算力成本来合理化其提效价值,将“星际之门”般的宏大项目与资本预期相结合,视为唯一的发展路径。但DeepSeek的连续三代模型,尤其是R1,以其不变的普惠原则,实现了质量与价格的双重飞跃,让智能资源如同水电煤般触手可及。
这一转变,对于AI行业而言,无疑具有祛魅的意味。大厂们对DeepSeek的出圈反应复杂,既担忧短期内的利益受损——以往依靠财力储备限制竞争对手入局的规则被打破,每个玩家都能迅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期待长期的市场繁荣。DeepSeek的崛起,加速了AI的平权进程,有助于扩大消费级市场,而非局限于降本增效的SaaS领域。这对于中国疲软的SaaS产值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的成功并非对抗性的胜利。它的涌现,让全行业变得更加繁荣,推动了竞争对手的进步。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以其纯粹的创业热情,引领着企业稳步前行。他深知,真正的成功,并非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而是与行业共同成长。因此,即便在DeepSeek爆火之际,团队也并未增加太多加班,而是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更新。
回顾过去一年,国产AI行业经历了从惊惶焦虑到志得意满的巨大反转。2024年初,当OpenAI发布视频大模型Sora时,中国AI公司还处于集体懵逼的状态。百度文心一言是当时市面上最好的产品,李彦宏劝大家放弃重复造轮子;字节跳动反思错过了GPT革命;朱啸虎发表“投降论”;阿里因FOMO投资多家AI公司后被质疑;腾讯则保持沉默。然而,短短一年内,国产AI阵营迅速崛起,从不够资格上桌到霸榜全球应用商店,展现出了惊人的成长速度。
在这一波浪潮中,DeepSeek并非孤军奋战。字节、通义、月暗、快手等企业纷纷入局,通过不同的路线和策略,共同推动了国产AI行业的发展。字节全量对标,高投入换高回报;通义正统开源,谱系发达;月暗精耕细作,思维链模型不逊色于国际顶尖水平;快手半路杀出,成为全球最强的视频大模型。这些企业的集体成长,为国产AI行业赢得了这一代人工业革命的在场权,能够正面迎战未来的饱和式竞争。
最后,建议广大用户积极尝试DeepSeek-R1,将其视为对话帮手而非单纯的查询工具。通过思维链的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控制需求(Prompt),并对过程中的偏差进行修正。这将比模糊反馈结果方案更加高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迎接新的人机共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