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的广阔天地里,设计师们总是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们心中燃烧着对创新的渴望,时刻准备着推翻旧有,迎接新生。然而,在追求未来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对于设计历史的记忆与留存,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宏观的角度看,设计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无论是抽象的风格探索,还是具象的造型创新,都无法脱离历史的积淀与滋养。创新往往需要在批判与扬弃历史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设计创新获取灵感与力量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中国汽车设计领域,对历史的记录与备忘却显得尤为薄弱。
回溯至上个世纪,中国的汽车尚未进入私人化时代,车型数量有限,总产量不高,汽车设计与大众生活相距甚远。因此,相关的设计信息与记录大多局限于科技工程领域,流传与保存状况不佳。进入21世纪后,中国汽车私有化进程迅速推进,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汽车设计风格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周期。这种快速的迭代习惯虽然推动了设计行业的飞速发展,但也加剧了记忆的流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消费呈现出喜新厌旧的特点,设计师们也更加专注于未来的创新。然而,这种快速的消费习惯却不利于记忆的留存。著名汽车文化研究者曾指出,我们往往只关注当下的设计成功,却难以追溯其成功的根源,更无法从中汲取教训。这种群体性的健忘导致了历史记录的薄弱,也进一步阻碍了学界对中国汽车设计历史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智能互联技术的普及,个体与世界实现了无缝链接,但也强化了我们不愿花心思去留存和研究历史的习惯。许多人认为,既然互联网拥有记忆,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存放在网络上。然而,网络的记忆并不持久,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信息逐渐消失,难以追溯。网络热点的快速更迭也使得人们难以保持长期的注意力,进一步削弱了网络作为长期记录方式的有效性。
学界对中国汽车设计历史的研究同样薄弱。以“汽车设计”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可以得到近28000篇文献。然而,当附加“中国”和“历史”等关键词后,文献数量急剧减少。这反映出我们对汽车设计历史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形态、色彩、曲面等领域的研究。与西方传统汽车强国相比,我们对汽车设计历史的研究也存在明显差距。
或许有人会以中国汽车产业历史较短为由进行辩解。然而,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相比,虽然我们的历史确实较短,但差距并非不可逾越。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本世纪二十年的短暂历史中,我们对汽车设计的保存与研究也显得尤为薄弱。这显然不能仅仅归因于历史长度的差异。
因此,加强对中国汽车设计历史的记录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预测未来。设计师们应该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忘回望历史,从中汲取灵感与力量。只有这样,中国汽车设计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