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春运大潮中,中国高速公路上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显著攀升,日均突破650万辆,与2024年同期相比,涨幅超过60%。这一趋势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如何确保新能源车主在旅途中能及时、便捷地充电方面。
春节期间,记者深入探访了交通枢纽大省湖南,以长沙西服务区为例,这里不仅是多条重要公路的交汇点,也是新能源车主们频繁光顾的“能量补给站”。记者观察到,相比往年的充电排长队现象,今年服务区内的充电桩数量明显增加,车主们的等待时间大大缩短。不少车主表示,如今在服务区充电,往往只需要买杯咖啡的时间,车辆就能充满电继续上路。
为了应对春运期间的充电高峰,服务区运维团队不仅增加了充电桩数量,还引入了超充技术。部分车型使用超充桩,仅需3分钟即可充电至行驶200公里所需的电量,极大地缓解了车主们的“里程焦虑”。充电机器人、应急充电车等新型充电设备的出现,也为所有车型的车主提供了更多便利。
在湖南能源大数据中心,记者看到了另一个支撑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的重要力量——“云眼”系统。这个强大的数据系统和智能运维网络实时监测着全省超过8500座充电站,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预测拥堵站点,提前调度现场设备和人员。值班人员告诉记者,借助“云眼”系统,他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即便是在春运这样的高峰时段,也能从容应对。
在郴州欧阳海服务站点,记者见证了“云眼”系统在实战中的应用。这个站点刚刚完成了扩建工程,包括建设换电站和增加充电枪数量。一线工作人员谭倩通过手机里的“云眼”系统,实时了解新建区域的充电空位情况,并高效地将车辆引导到新充电区。她表示,过去春运高峰时,值班人员需要24小时守在现场盯着车位,现在有了智能系统,工作变得轻松多了。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不断攀升,高速公路上的新能源车数量也在持续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的建设速度也在加快。据统计,到2024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台,覆盖率达98%。而在2024年全年,包括充电桩、换电设备等在内的充电基础设施增量更是达到了422.2万台,平均每天约有1.15万台充电设施建成投运。
如今,在春运的大潮中,一个个忙碌的充电站如点点繁星般点缀在高速公路沿线,为新能源车主们提供着及时、便捷的充电服务。这些充电站不仅是车主们旅途中的“能量补给站”,更是连接着千家万户团圆梦想的“温暖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