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初,当文旅、零售、券商等行业普遍面临回调之时,人形机器人领域却逆势上扬,成为资本市场上的热门话题。1月14日上午,机器人概念股在盘中持续走高,多家相关企业涨停或涨幅超过10%,这一热潮与不久前结束的全球CES展会上的盛况相呼应。
CES展会上,数百家科技公司展示了各自的机器人产品,尤其是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吸引了众多目光。然而,在这一片繁荣之中,“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股价却下跌,同时遭遇大股东减持等风波,引发了市场的热议。
人形机器人的热潮让人联想到几年前的智能音箱市场。当时,智能音箱乘着AI之风迅速崛起,被互联网巨头们寄予厚望,然而如今却已陷入持续衰退的困境。根据洛图科技的报告,2024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同比下降近三成,市场销售额也大幅下降。
智能音箱市场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源于产品本身的问题。尽管巨头们为智能音箱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智能家居生态中枢愿景,但智能音箱“人工智障”般的体验却让消费者深感失望。这种落差导致消费者对智能音箱的期待逐渐降低,市场也随之走向颓势。
与智能音箱不同,人形机器人并非新物种。波士顿动力等明星企业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人形机器人之所以突然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主要是受到大模型浪潮的影响。大模型的出现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新的想象力,如果能够将语义理解能力和推理生成能力引入其中,人形机器人将拥有更强大的“大脑”。
然而,尽管人形机器人在CES展会上展示了各种令人惊叹的技能,如后空翻、避障抓取等,但这些似乎更像是“炫技”而非真正的智能展示。现场的一些翻车事件也暴露出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不足。
随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度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巨头和初创企业开始涌入这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十个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数十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车企也纷纷入局,使得这个赛道更加热闹。
然而,热闹背后却隐藏着凶险。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经开始出现降价趋势,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牺牲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这种无序的价格战可能会将行业带偏,甚至导致研发上的长期投入无法得到回报。
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也面临诸多挑战。高昂的制造成本是制约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一些企业已经宣布实现量产,但外界对此并不乐观。在成本还未大规模降低的情况下,被快速推向市场的产品很可能是妥协于成本的“试验品”。
人形机器人的热潮让人看到了未来科技的新方向,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智能音箱一样,人形机器人也需要经历市场的考验和技术的沉淀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保持理性,注重产品的研发和质量,避免被短期的市场热潮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