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药物也可能成“马路杀手”,驾车族用药需谨慎!

   时间:2025-02-05 04:06:1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关于“药驾”的危险性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所谓“药驾”,是指服用某些药物后,驾驶员出现头晕、嗜睡、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无法正常操控车辆,从而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在众多可能引发“药驾”的药物中,感冒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许多感冒药含有抗组胺成分,如扑尔敏,这种成分具有较强的中枢抑制作用,服用后可能导致嗜睡、困倦、视力模糊等症状,对驾驶员的注意力与反应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镇咳药也是不容忽视的“药驾”隐患。像可待因、喷托维林这类药物,通过作用于大脑来达到镇咳效果,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驾驶员出现头晕、疲劳、视觉障碍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驾驶安全。

除了感冒药和镇咳药,抑郁类药物和镇静药同样可能引发“药驾”。例如,安定类和苯巴比妥片等药物,可能导致“宿醉现象”,即服药后第二天仍有困倦、乏力、反应能力下降等症状,使得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处于危险状态。

镇痛类药物同样可能对驾驶产生不良影响。服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后,驾驶员可能会出现视觉模糊、焦虑、头晕等神经症状,导致看不清路标及红绿灯,极易造成误判和交通事故。

降糖药也是引发“药驾”的一大类药物。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降糖药可能引发低血糖反应,如虚脱、多汗、头晕等,导致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无法稳定控制车速和方向,增加了事故的风险。

除了上述药物,降压药也可能导致驾驶员出现多尿、多汗、尿频等症状,从而影响驾驶。而某些含有乙醇成分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复方甘草合剂等,不仅可能影响神经功能,还可能被误判为酒驾。

面对“药驾”的严重威胁,药师提醒广大驾驶员,在看病时应主动向医生表明身份,说明自己经常开车,以便医生在开具药物时尽量避免使用对驾驶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驾驶员在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注意是否有禁止驾驶的提示。

为了降低“药驾”风险,驾驶员还应注意错开服药和开车的时间。如果开车不可避免,建议在开车前4小时慎用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或休息6小时后再开车。服用镇静安眠药物后,第二天仍不建议开车。

驾驶员在选择药物时,应优选那些对驾驶影响较小的药物成分或剂型。例如,在选择感冒药时,应尽量挑选标注有“日片”的药物,这类药物一般不含有易导致困倦的成分,相对较为安全。

在驾驶过程中,如果驾驶员出现身体不适或异常症状,应立即靠边停车休息,必要时及时就医处理。切勿因忽视“药驾”风险而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