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售后市场正在悄然崛起。据预测,未来八年内,将有高达2000万新能源车主面临动力电池质保到期的问题,这一趋势为整个售后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
数据显示,2025年乘用车售后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近2万亿元,其中新能源车售后维保占据近15%的市场份额,价值约3000亿元。进一步细分,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维保在售后市场中的占比约为10%至20%,预计到2030年,三电维保市场规模或将突破400亿元大关。
面对这块巨大的蛋糕,多方势力纷纷入局,展开激烈角逐。新能源主机厂、电池厂商、保险公司以及汽服连锁成为引领这场变革的四大力量。
新能源主机厂在三电售后体系中的参与度显著提升,通过自建或合资方式深入电芯生产环节,确保供应链稳定。同时,推出超长质保政策,强化用户前往授权体系维修的心智,深度介入车主的售后决策,确立对售后网络的主导权。多家主机厂正积极构建三电维保渠道,加强售后服务能力。
电池厂商方面,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领头羊,正由2B业务向2C市场转型,推出“宁家服务”品牌,旨在构建新能源二手车、动力电池检测、维修及回收再制造、延保金融的全生态布局。凭借超过1200万辆的电池装载量,宁德时代在售后市场布局中具有独特优势。
保险公司则以降低新能源车赔付成本为动力,主导建设“新能源维修网络”。由于新能源汽车集中作业模式成为主流,保险公司纷纷成立事业部、项目组,构建集中且垂直的管理体系。同时,为增加与主机授权体系博弈的砝码,保险公司迫切组建新能源综修厂网络。
“猫虎狗”等汽服连锁品牌则利用其在燃油车时代的品牌优势和服务网络,逐步向新能源车售后转型。这些连锁品牌计划建立“1+N”网络,即成立新能源专修店,并编织由经过“燃电一体”改造后的加盟店组成的网络,从事电池检测、保养及回收等相对较低技术的业务。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方势力之间的合作与博弈同样引人注目。新能源主机厂已经将业务范围从三电扩展到全生命周期业务,再结合延保政策,未来将构建一个更加封闭的售后生态。罗兰贝格预测,未来70%的售后渠道可能会回到车企的授权渠道。
电池厂商在布局后市场时,盈利是其最终目标。但新能源主机厂对动力电池话语权的争夺,给电池厂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保险公司在新能源维修领域的话语权也被削弱。若主机厂与电池厂坚持采用“以换代修”的策略,保险公司将难以改变这一局面。
独立售后体系同样面临诸多挑战。若拿不到主机及电池厂家的售后授权,在业务开拓方面将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大规模的三电2C业务尚需时间释放,短期内实现盈利面临较大困难。市场上涌现出众多新能源品牌专修店,但它们同样面临着授权、客源与配件等问题。
当前,新能源车企的重心在于卖车,售后作为笼络车主的生态业务,目前更多是成本支出项。这导致电池厂家和保险公司承受巨大压力。随着车企销量增多,电池厂为质保服务所付出的履约成本大幅增加。同时,车企对整个售后链条上的利润“精打细算”,留给产业链底端的独立售后企业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
尽管如此,独立售后企业仍然看到了转型新能源的机遇。一位行业人士透露:“先组建新能源售后团队,打好基础很有必要。”随着动力电池翻新、再制造等企业的发展成熟,新能源零配件供给问题或许有解。这为新能源售后市场诞生“三电”专修连锁提供了可能。
专业人士指出,因早期电池产品质量不稳定,故障频发,而主机厂提供了超长“三电”质保政策,导致保内索赔业务占比更大。据预测,未来2-3年,电池相关索赔业务的市场或超数百亿。这为再制造企业带来了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