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车险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伴随而来的挑战亦不容忽视。据统计,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已达到3105万辆,保费收入高达1409亿元,占总体车险保费的15%。然而,这一市场的承保亏损却达到了57亿元,连续亏损的现状令人瞩目。
深入分析发现,新能源车险赔付率较高的现象主要由四大因素导致:一是出险频率相对较高;二是维修成本居高不下;三是部分车险产品的价格与车辆实际使用性质存在错配;四是车险价格未能准确反映车辆风险水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新能源车险的定价成为一大难题,风险也随之攀升。
面对这一现状,保险行业正积极探索新能源车险产品的创新与优化。未来,或将推出“基本+变动”的组合产品,以适应新能源网约车等特定运营场景的需求。同时,“车电分离”模式的商业车险产品也在研究之中,旨在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保障选择。针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财险行业也将对保险产品进行革新,以更好地贴合智能驾驶车辆的实际保障需求。
在定价优化方面,行业正致力于完善商业车险基准费率,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并优化新车型保险定价标准。通过综合考虑新车售价、续航里程、动力性能、安全配置等因素,提升定价的精准度和合理性。同时,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促进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加强费率回溯监管,确保市场秩序的稳定。
针对新能源车险投保难的问题,相关部门正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优化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及规则。同时,上线运行“车险好投保”平台,为在常规渠道投保遇到困难的新能源车主提供兜底保障,确保车主能够顺利投保。
为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多方正在共同努力。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保险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同时,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经济性研究,为汽车企业完善产品设计提供建议。鼓励保险行业探索新能源汽车风险减量服务,运用智能驾驶技术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在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方面,行业正致力于丰富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制定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同时,支持保险行业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指数、零整比等研究,建立健全相关信息发布机制,引导汽车企业强化安全和维修经济性管理。
新能源车险的高质量发展对保险行业和汽车行业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险行业需研究制定新能源车险相关产品的示范条款,完善新能源商业车险纯风险保费测算的常态化机制,加强精细化管理,探索风险减量服务创新。而汽车行业则需严格落实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经济性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车维修和理赔标准。
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新能源车险产生了深远影响。风险因素从人的因素转向技术、软件和网络安全等因素,保险事故责任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保险公司、汽车制造商、技术服务商之间的产业链协同变得尤为重要。各方需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强化数据共享和工作联动,为车主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保险保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