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春节假期,我与家人围坐一堂时,意外地引发了一场关于县城房地产现状的讨论。这场讨论的起点,竟是我70多岁的外婆,她虽长年居住在乡村,对房地产市场的了解却颇为深入。原来,外婆通过刷短视频得知,如今在县城购房只需一二十万就能入手一套好房,但她对此持悲观态度,认为这样的房价已难以转手。
外婆的观点,无疑是对当前县城房地产市场低迷的直观反映。我所生长的湖南西部小县城,也未能幸免于这场房地产寒冬。这里缺乏支柱产业,房地产曾是居民们最热衷的投资方式。过去,房地产消息在县城这个“人情社会”里口口相传,包工头或开发商往往成为家族中的风云人物。然而如今,亲朋好友间谈论的更多是失败的房产项目,朋友圈里转发最多的,是卖房广告。
我的好友小舒,去年终于将她家位于县城核心位置、曾是学区房的老房子售出。从2023年初决定卖房到最终成交,小舒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心理斗争。起初,她对售价抱有较高预期,但随着房价持续下跌,看房者的出价越来越低。最终,在去年夏天,她以21万的价格将房子卖出,这个价格远低于几年前的报价,甚至低于不动产登记中心的评估价。小舒在卖出房子后,还特别叮嘱我保密,生怕亲戚们知道后找她借钱。
不仅二手房市场冷清,新房市场同样不容乐观。整个2024年,县城没有新开一个楼盘。我的母亲也是购房大军中的一员,她在2021年以高价购入了县城公园旁的电梯房,原本打算与朋友们住得更近,方便相互照顾,同时也作为投资。然而,交房不久,业主群里就频繁出现卖房信息。母亲发现,要想原价卖出,至少需要降价10万。尽管如此,母亲仍打算自住,并未感到后悔。
县城的商铺市场更是惨淡。一位阿姨十多年前花费60多万购买的酒店房间和商铺,至今尚未收回本金。另一位姨妈则想卖掉步行街的店面,却找不到买家。春节期间,商场和步行街人潮涌动,茶饮、餐饮店生意火爆,但长辈们告诉我,这只是昙花一现,平日里商铺生意冷清,新开的万达广场更是门可罗雀。
在县城房地产市场的寒冬中,唯一还能感受到热度的,是县一中旁的租房市场。这所学校以其优异的教学质量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学生,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长们不惜高价在学校旁租房。这种需求,成为了县城房地产市场中难得的一抹亮色。
回想起十多年前县城房地产市场的野蛮生长期,那时的繁荣与如今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县城不断开发新楼盘,商场、酒店等现代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楼市黄牛成为一种新职业,定金转手就能赚10万块。人们热衷于投资房地产,每天都在交换相关信息,期待着高额的回报。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一些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承诺的利息无法兑现,投资者们陷入了困境。阿姨投资的商业体开发商无法偿还本息,导致她的投资至今尚未回本。商业体管理者换了一波又一波,商铺换了一茬又一茬,阿姨甚至有一段时间收不到租金。这样的故事,在县城里并不罕见。
如今,长辈们已经很少在饭桌上主动聊起县城的房地产了。房地产市场的滑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投资观念。一些人在投资项目时变得更加谨慎,而另一些人则仍在寻找翻身的机会。小舒的舅舅老舒就是一个例子,他十多年前投身于房地产开发中,却因缺乏经验而陷入债务纠纷。如今,他仍期待着通过新楼盘的销售来还清亲友的欠款。
县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钱包,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投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失去了财富,有人学会了谨慎,也有人仍在坚守和期待。
尽管县城房地产市场的前景仍不明朗,但人们仍在努力适应和应对这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