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知名媒体《卫报》发表了一篇深度文章,探讨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频繁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是否会引发所谓的“大脑腐化”。文章引用了多位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专家的观点,这些专家普遍认为,所谓的“科技恐慌”并无确凿依据。
牛津大学人类行为与技术领域的权威教授安德鲁·普日比尔斯基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许多低质量的研究为了迎合公众对科技的偏见,往往夸大其词,并容易被媒体过度炒作。他强调,这类研究通常只需勉强展示某种相关性,便能吸引眼球和资金。
2024年12月,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一词选为年度词汇,用以形容无意义或缺乏挑战性的网络内容,以及人们无休止滑动屏幕所带来的潜在影响。这一选择无疑加剧了公众对于线上世界可能改变大脑结构、削弱专注力和记忆力的担忧。
然而,普日比尔斯基教授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专门研究科技对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指出大脑的衰退更多与时间流逝和抚养年幼孩子有关,而非科技本身。他呼吁公众应理性看待科技,学会评估风险,正如我们教会年轻人如何安全过马路一样。
事实上,普日比尔斯基及其团队曾对美国近12000名9至12岁的儿童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屏幕时间对儿童大脑的“功能连接性”并无显著影响。他们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了孩子们在完成任务时的脑活动,并未发现屏幕时间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屏幕时间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自我报告也未产生负面影响。
文章还提到了“科技危害论”的起源问题。据Amy Fleming在文章中指出,2005年一项声称使用电子邮件比吸大麻更能降低智商的“研究”被广泛引用,但实际上这根本不存在,只是一篇夸大其词的新闻通稿。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实验脑研究教授谢恩·奥马拉也指出了“问题性互联网使用”研究的局限性,并认为我们现在批评自己沉迷社交媒体等行为是一种“缺乏历史观”的表现。
关于“科技发展而IQ却在下降”的说法,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认知发展与病理学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弗朗克·拉穆斯表示,目前尚无法确定IQ是否真的在下降。他指出,20世纪人类的IQ得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但近年来增长速度已放缓。拉穆斯还提到,屏幕只是一种媒介,真正重要的是内容。这与柏拉图曾担忧书写会让人变笨的观点相似,而人类一直在适应新环境。
哈肯萨克大学医学中心精神病学系主任加里·斯莫尔则长期研究数字技术使用的潜在危害和益处。他认为手机使用的负面影响是暂时的,而数字技术也有积极作用,如保持联系和提高效率等。他强调,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使用数字技术或电子设备会导致永久性大脑损伤。
斯莫尔还提到,某些平台和内容可能具有成瘾性,但放下手机后,这些负面影响就会消失。他建议公众应学会聪明地使用电子设备,管理好自己的设备,而不是被设备所控制。
普日比尔斯基教授也表示,他不会刻意让自己的孩子远离智能手机或游戏机。他认为合理安排休闲时间是完全可以的,屏幕活动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内容的质量以及使用屏幕的时间是否合理。他强调,许多被归因于“屏幕使用”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并非屏幕本身所致,而是因为它占用了本可用于其他有益活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