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市场的一项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批发与零售渗透率均已超过50%,这一趋势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正逐步成为中国车市的主流。在此背景下,“购买燃油车成为少数派”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反映了消费者购车偏好的显著变化。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了担忧。他们指出,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但许多制造商尚未实现盈利,持续烧钱模式令人担忧。有预测称,到2030年,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可能会因经营不善而消失,留给消费者的将是无尽的失望。
然而,并非所有车企都盲目追求市场份额而牺牲利润。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便是一个例外。2024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燃油车份额超过21%,创下自2005年以来的新高。燃油车带来的稳定现金流,被视为大众集团投资未来的重要保障。
数据显示,2024年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达到292.8万辆,其中燃油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在中国每五位购买燃油车的消费者中,就有一位选择了大众品牌。然而,大众集团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与2023年相比,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降了10%,全球交付量也同比下滑2.3%。大众汽车集团的营业利润也出现下滑,同比下降20.5%。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众集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在中国市场交付了超过20万辆新能源汽车,但这一数字在大众集团总销量中的占比不到10%。无论是大众品牌的ID系列还是奥迪的etron系列,都未能在中国市场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相比之下,中国本土品牌的纯电动车型在销量上更具优势。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燃油车份额虽然仍然可观,但燃油车市场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与2019年的巅峰状态相比,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已下滑超过百万辆。面对这一趋势,大众集团若继续依赖燃油车市场,而忽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可能面临被国产车企超越的风险。
事实上,大众汽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来自国产车企的竞争压力。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崛起,已经对大众等传统车企构成了威胁。若大众集团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未来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