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爱奇艺卷入了两起备受瞩目的版权纠纷事件,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
其中一起事件涉及爱奇艺自制剧《漂白》。该剧自开播以来,便因其紧凑的剧情和精湛的演技备受好评。然而,近期却有声音指出,《漂白》的剧情与《南方都市报》早年的一篇报道存在高度相似,质疑其存在抄袭行为。尽管在法律政策明确、市场高度成熟的影视领域,对于作品独创性的判定并不复杂,但此次事件仍然给爱奇艺带来了不小的舆论压力。
相比之下,爱奇艺作为原告和受害者的另一桩版权纠纷则显得更为复杂。爱奇艺指控“AI六小虎”之一的MiniMax(稀宇科技)在训练其明星AI模型——海螺AI时,未经授权使用了爱奇艺拥有版权的视听作品作为素材。为此,爱奇艺已向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MiniMax停止侵权行为,并索赔约10万元。截至目前,MiniMax尚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而爱奇艺方面则表示,该案件正处于法律流程中,暂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海螺AI自2024年8月上线视频生成功能以来,迅速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其凭借高质量的视频生成效果,在短时间内便实现了月访问量的大幅增长。然而,随着爱奇艺的起诉,海螺AI是否涉及版权侵权的问题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有律师分析指出,根据现有信息推测,可能是MiniMax在训练海螺AI时,未经授权使用了爱奇艺的版权作品。但由于海螺AI实际上无法直接生成与爱奇艺版权内容完全一致的视频,因此侵权事实并不明确。爱奇艺之所以能够提起诉讼,可能是因为其已通过技术手段固定了一些证据。
此次纠纷不仅暴露了AI大模型在训练语料著作权方面的法律空白,也引发了业界对于AIGC领域版权合规问题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多起类似纠纷发生。例如,全球AI芯片龙头英伟达就曾因未经授权使用版权书籍训练AI模型而陷入版权官司;谷歌也因未经许可使用法国新闻机构和出版商的内容训练AI大模型而被判违反欧盟版权法。这些事件都表明,随着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版权合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全球AIGC领域法律规范普遍处于建设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规范也存在差异。例如,日本对AI训练用的数据不做强制著作权保护;美国则要求AI模型在向消费者提供前提交训练数据集中受版权保护作品的清单;而欧洲一些国家则在版权法中增设了“文本数据挖掘”的例外条款。在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对AI训练数据的使用作出了相应规定。然而,尽管法律规范在逐步成型,但维权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仍然高昂。
面对这一困境,许多平台和企业开始自我摸索可行的规避风险方式。例如,海螺AI在用户协议中明确表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并尽量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同时,随着AIGC市场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投喂给大模型。因此,一部分人开始采用技术手段规避这一情况,如数据投毒等;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离开作品分享平台,以规避作品被投喂AI的风险。
总的来说,要改变AI大模型训练数据的著作权困境,既需要法律补位空白、产业形成规范,也需要每个人在意识层面构筑新的“围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AIGC技术的健康发展,为创作者和消费者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