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犹如初升朝阳,正站在商业化的大门之前,亟需政策暖阳的持续照耀。2025年,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收官之年,业界普遍关注后续政策的接力棒将如何传递。
回溯过往,2020年9月,五部委携手发布了《关于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次年8月,京津冀、上海、广东三大示范城市群率先迈出步伐,拉开了示范应用的序幕。同年12月,郑州、河北示范城市群也相继获批,至此,五大城市群共41座城市,成为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热土。
随着示范工作的深入,成果斐然。据央视新闻2024年10月报道,自2021年底五大示范城市群获批以来,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5万辆,建成加氢站150座,纯氢行驶里程突破3亿公里,单车最高行驶里程达18万公里,氢气加注量逾2万吨。这些数据,无一不彰显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蓬勃生机。
在关键技术领域,国内企业也取得了自主化突破,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核心部件的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同时,成本的大幅下降也为产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燃料电池系统的功率翻倍,成本却降低了约80%。
各城市群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建设、车辆推广、应用场景拓展、氢能供给体系构建以及政策制度完善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过程中,众多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了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也让社会各界看到了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
然而,在肯定成果的同时,业界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政策补贴力度分散、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补贴发放滞后等问题,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一些资深人士指出,补贴政策本应集中于技术攻关,却像撒胡椒面一样分散到了多个城市和地区;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企业为了获取订单不得不在当地建厂,而后续订单的不确定性又让企业陷入困境;补贴发放的滞后性则让企业的资金压力倍增。
面对这些问题,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对后续政策制定提出了诸多建议。他们希望补贴政策能够持续推进,以支撑产业的稳健发展;补贴导向应更加聚焦,避免资金分散和浪费;补贴方式也应进行调整和完善,如将“后补”改为“实时补贴”,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同时,从补购置转向补运营,进一步完善加氢站建设及经营的补贴政策,以及针对终端用户和使用方的补贴政策。
企业还呼吁进一步强化区域政策协同,实现跨区域或长途干线运输高速公路免费、各地互认通行政策等,以降低车辆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燃料电池汽车的可持续运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回望过去,行业曾经历政策空窗期的波折,不确定性增加导致行业波动加剧。如今,4年示范期即将结束,业界普遍担忧政策空窗期是否会重演。因此,业内人士呼吁政策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并在示范期结束时实现无缝对接,以确保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能够顺利驶过拐点,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篇章。